夏季高溫、暴雨來襲,“燒烤模式”與“桑拿蒸籠”雙重夾擊,熱射病、基孔肯雅熱等疾病也威脅著公眾健康。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335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熱射病(57.0%)、基孔肯雅熱等蚊媒傳染病(54.6%)、暴雨汛情后的疾病隱患(53.2%)是受訪者認為最需警惕的三大夏季健康風險。面對這些健康隱患,近九成(89.9%)受訪者有健康防護意識。
夏季健康不可忽視
8月4日,四川成都的90后張曉雪在戶外騎行一段時間后,感覺發熱、頭暈,結束運動后許久身體依然感覺不適。根據自己的癥狀,她服用了一點中成藥,第二天身體有了明顯的好轉。后來刷到醫院的科普視頻,張曉雪才發現自己原來是“中暑”了。“如果不是刷到科普視頻,我還一直以為自己是普通的風寒感冒。”
“夏天最要警惕的是高溫和上火。”39歲的陳書韻來自山東。她發現,一到夏天,家里人就總容易上火,長口腔潰瘍。她的丈夫在鋁廠上班,生產一線發電機旁邊的體感溫度可以達到50-60攝氏度,工人很容易中暑。“他們單位有時候也會發綠豆湯給員工解暑。一線工人都很辛苦,今年的熱射病不容小覷。”
今年夏天,最需要警惕的健康風險有哪些?調查顯示,熱射病(57.0%)、基孔肯雅熱等蚊媒傳染病(54.6%)、暴雨汛情后的疾病隱患(53.2%)是受訪者認為最需關注的三大夏季健康風險。其他還有:心腦血管疾病突發(50.3%)、海鮮變質、隔夜菜中毒等飲食風險(45.2%)、車內兒童窒息中暑風險(45.1%)、“情緒中暑”(易怒/暴力傾向升溫)(29.7%)等。
陳書韻從很早就開始關注養生了,尤其是飲食調理方面的內容,比如怎么通過健康吃喝度過三伏天,怎么通過食療讓人體更健康等。這個夏天,她在社交媒體上了解到祛濕湯的做法,還專門據此網購了食材,“把這些材料一包一包地配好,夏天煮水喝還挺解渴的。”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主任醫師宋蕊提醒,夏季除了要重視熱射病、老年人突發的心腦血管疾病之外,還要注意腸道傳染病、蟲媒傳染病的傳播風險。其中蟲媒傳染病主要包括蚊媒傳染病和蜱媒傳染病。現在環境綠化好,樹蔭下、草地里可能會出現攜帶一些病原體的蜱蟲和蚊子,公眾需要警惕,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
“花小錢+微習慣=大健康”
張曉雪家一直保持著良好的衛生習慣,每周至少進行一次家庭大掃除。因為家中養了狗,每次遛完狗后她都會及時做好清潔和消毒,也會給手機等貼身物品及時消殺、定期更換手機殼。今年夏天,基孔肯雅熱等蚊媒傳染病的流行也讓她更加注重防蚊:及時關閉門窗、做好紗窗的維護、日常出行噴好防蚊液。“我覺得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小習慣’,花小錢+微習慣=大健康!”
為防止夏季食源性疾病,張曉雪還特別注重廚具的清潔和烘干。除了在做菜過程中做好菜品的清潔外,也會特別準備生熟食分開的砧板,冰箱里的食物也會密封保存、定期清理,“很多疾病都是由于衛生問題引起的,整個家庭環境衛生了,疾病自然就遠離了”。
除此之外,張曉雪還覺得保持鍛煉習慣非常重要,在飲食方面也要做到營養均衡,這樣遇到疾病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抵抗能力。
數據顯示,面對夏季健康隱患,89.9%的受訪者有健康防護意識。具體來說,61.2%的受訪者會選擇冰箱生熟食分層存放,56.9%的受訪者為老人孩子配備了智能手環監測心率/體溫,56.6%的受訪者會隨身攜帶防暑驅蚊包。其他還有:車內放置安全錘(55.7%)、接種蚊媒傳染病疫苗(39.6%)等。
近日,全國多地出現暴雨汛情。宋蕊提示,暴雨過后是衛生問題的高發期,腸道感染的風險會更高,要特別注意。為防止病從口入,首先要注意手衛生,做好手部的清潔與消毒;其次要注意食品安全,除了在烹煮食物的過程中避免交叉感染的風險外,還要預防食品變質過期的風險。“公眾有一個誤區,認為冰箱是一個非常好的儲存柜,實際上冰箱也會引起相關病原體的交叉感染,因為冰箱里也會有一些適合生存的細菌,要盡量用獨立的保鮮盒讓食物相互隔離。冰箱里的食物過了保質期也得及時清理,同時要給冰箱定期做清潔。”
另外,宋蕊還表示應避免食用隔夜菜,將剩菜反復加熱,因為這樣不僅會殘留細菌,還會有亞硝酸鹽中毒的風險。要吃多少做多少,保護胃腸健康。
受訪者中,00后占10.9%,90后占51.2%,80后占30.7%,70后占6.1%,其他占1.1%。一線城市的受訪者占37.2%,二線城市的占39.3%,三四線城市的占18.5%,縣城或城鎮的占3.9%,農村的占1.1%。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