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自行車是許多人出行的重要選擇。隨著電動自行車保有量增加、使用頻率不斷提升,亂停亂放成為困擾城市治理的難題。近日,北京就非機動車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公開征求意見。該條例在規范停放秩序、拓展停車資源等方面作出安排,是解決非機動車停放難題的有益探索。
電動自行車停放亂象可以歸納為“圍樓堵路”。在一些居民區,電動自行車停放占用樓道口、休閑用地,給居民生活帶來不便,甚至擠占消防通道、進樓入戶,具有較大安全隱患。在部分地鐵站口和重要路段,電動自行車無序停放,壓占盲道、非機動車道,引發交通擁堵,給人們出行造成困擾。
電動自行車亂停亂放,停放用地不足是重要原因。與電動自行車數量爆發式增長相比,停放用地的拓展速度卻顯滯后,許多電動自行車面臨無處停放的窘境。解決停放亂象,應正視停放用地供需矛盾,想方設法增加供給。
一些地方從綠化用地、橋下空間、地下空間等城市的“邊角料”空間入手,挖潛增設非機動車停車設施,為有效解決亂停亂放提供了啟示。比如,北京市豐臺區對某地鐵站外的濱水綠地進行升級改造,將原本利用率較低的綠地改造為林下非機動車停車場,實現空間復合利用;蘇州市吳中區利用路邊閑置綠化或空地改造下沉式非機動車停車場,不但增加了停車位,還杜絕了非機動車侵占人行道、綠化帶等亂象。每個城市面臨的情況不同,可結合實際互相學習借鑒,找到解決亂停亂放的可行辦法。
破解電動自行車停放亂象是一項系統性工作。一方面,要講究“疏”的策略,拓展停放空間,解決電動自行車主急迫需求;另一方面,也要用好“堵”的方法,禁絕違規停放,規范交通秩序。目前,多地通過勸導教育、規范引導和拖移清理等綜合施治,取得良好效果。當然,解決這一難題需要一個長期過程,將巡查治理常態化,久久為功,才能持續保障出行環境安全有序。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