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升平(左一)在察看花椒種植情況。
鄧越月攝(人民視覺)
夏日,位于重慶市潼南區雙江鎮的花椒基地綠意盎然。天剛蒙蒙亮,村民們便頭戴草帽,穿梭于花椒林間,剪枝、除草、施肥。
“葉子卷邊要防蟲。”一名年輕人對農戶進行技術指導。他叫張升平,也是村民們口中的“張技術”。他是花椒基地的技術負責人,在他的“花椒學堂”里,復雜的農技知識被轉化成通俗易懂的“土方子”,鄉親們聽得連連點頭。
5年前,從清華大學畢業的張升平,想到基層一線“展拳腳”。在一次潼南山區的調研中,看到漫山遍野花椒成熟,村民卻因缺少銷售渠道愁眉不展,張升平下定決心,一頭扎進當地的山溝溝里。
“村里來了個‘張大學’!”消息像風一樣傳開,可當老鄉指著發黃的花椒苗問原因時,張升平卻答不上來。
“僅靠書本知識遠遠不夠,要想帶領鄉親們增收致富,必須重新當一名‘小學生’!睆埳交貞浀馈榱藦浹a農業知識的不足,3個月里,他10多次前往“花椒之鄉”重慶江津,向老椒農們請教測土驗墑、病蟲害識別等技術。白天下地,晚上研讀農業技術、電話咨詢專家,筆記記了好幾本。
張升平摸索出花椒“立體管護法”——給花椒樹枝搭支架、拉防護網,增強抗風雨能力。起初,村民們并不買賬:“凈整花架子!”“塑料網能比祖傳的法子強?”面對質疑,張升平沒爭辯,只是忙著自己的試驗田。
一天晚上,暴雨突降雙江鎮。次日清晨,滿地都是被雨水打落的花椒,而在張升平的試驗田里,防護網穩穩兜住了果實。“讀了書的娃,腦子就是活絡!币幻N植花椒多年的農戶感嘆。從那天起,“張大學”變成了村民信賴的“張技術”。采用新技術的椒農們發現,全年坐果率提高了兩至三成。
在張升平的帶動下,雙江鎮推動建立花椒產業標準化體系,用47項指標讓種植可量化、規范化,產業鏈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目前,全鎮花椒種植面積約1萬畝、干花椒年產量超200噸,帶動周邊19個村社種植。
花椒基地不斷壯大,張升平又有了新計劃——試驗更多新品種,提升產業附加值,推動農文商旅融合!拔乙^續做一顆扎根泥土的種子!睍诚胛磥,他干勁十足。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