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差點沒命了。”7月16日,在成都大學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成大附院”)神經內科的免陪照護病房,一見到記者,67歲的腦梗患者帥阿姨就開始訴說自己剛進院時的驚險,“是他們把我‘拽’回來了,不然我活不到現在”。
帥阿姨口中的他們,指的是她的主管醫生、護士和醫療護理員。記者注意到,她的護理床頭的牌上寫有一級護理、低鹽低脂飲食、防燙傷防誤吸、防跌倒、防墜床等標識。6月27日,帥阿姨因急性腦梗死入院治療,已于7月17日康復出院。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一人住院,全家忙得團團轉”是大多數住院患者和家人的真實寫照。今年4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三部門印發《醫院免陪照護服務試點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在人口老齡化程度較深的城市等,優先確定在老年住院患者占比較高、免陪照護服務需求較大、工作基礎較好的三級醫院,開展免陪照護服務試點工作。
所謂“免陪照護服務”,主要指患者住院期間,在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且自愿選擇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由護士或醫院聘用醫療護理員提供生活照護服務。
不用家屬陪,也不用自己找護工,免陪照護病房試點運行情況與效果怎么樣?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免陪照護病房有何特點
86歲的代奶奶因突發腦卒中導致肢體偏癱、吞咽功能障礙,需長期住院治療。然而,子女工作繁忙,難以兼顧陪護。并且,神經疾病患者護理難度大,普通護工也很難勝任。之前在別的醫院住院時,她的女兒請過護工,但效果不佳。直到住進免陪照護病房,家屬終于能“喘口氣”,女兒來病房時,也只需要陪陪媽媽。
在成大附院神經內科病房3個病區,像代奶奶這樣護理難度大的病人還有很多。據神經內科護士長劉天衡介紹,在免陪照護病房模式下,少了家屬們日夜輪番守著,病房空間寬敞了很多,也不再嘈雜,整體環境更舒適,更有秩序。
免陪照護不等于無人陪護,恰恰相反,陪護變得更加專業。免陪照護患者的日常翻身拍背、康復訓練、用藥管理乃至心理疏導,均由經過專業認證的醫療護理員與護士協同完成。
“免陪照護病房”并非一刀切式推廣,而是按科室實際需求設置。上述方案明確,試點醫院要根據臨床科室病種特點、患者病情需要、自理能力程度和護理級別等要素,優先在一級護理住院患者占比較高的科室病區(老年醫學科、神經科、心血管科、普外科、骨科等)探索開展,不斷總結經驗,逐步擴大試點病區數量。
實際上,早在2024年年初,成大附院就啟動“免陪照護病房”試點,該院是成都市首批響應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四川省衛生健康委號召的醫院之一。“神經內科疾病病程較長且復雜,病人主要以老齡人群為主,需要家屬陪護的力量更強。”劉天衡介紹,正是因為這樣,神經內科是該院最早開始試點的病房。
7月16日早上6點鐘,該科室醫療護理員楊先君來到她照護的3位病人床前——兩位腦梗患者,一位帕金森患者,年齡最小的71歲,最大的86歲。只見她先將病床搖到一定高度,讓老人靠在枕頭上,然后幫他們洗臉、刷牙、喂飯、喂藥。
“7點鐘早餐,牛奶、米湯、雞蛋羹、米粉,不超過200毫升,9點用溫水100毫升喂藥……”楊先君對哪位患者要軟食、流食或是糖尿病膳食,哪位有什么注意事項、忌口、偏好,都了然于心。
一個上午,楊先君時而和護士一起為患者翻身、叩背,時而要幫助患者打飯喂飯、巡視輸液情況,基本閑不下來。
今年51歲的她曾做過10年護工,2023年通過專業培訓,成功轉型為神經內科醫療護理員。身份的轉變,讓她的工作內容也發生改變。過去,她的主要工作是“提供生活照護”,比如端水送飯、陪在床邊、有事喊護士。現在,她還要額外熟練掌握多個神經內科專科疾病和手術患者的照護流程。這幾年,為了確保服務質量、繼續提高自己的照護能力,她每年都要花一定時間參加醫療護理員的相關培訓。
免陪照護更專業 價格更親民
代奶奶的護理床頭牌上的注意事項更多。相比帥阿姨,她的牌子上還多了病危、防壓力性損傷、防管道滑脫等。7月16日上午11點,楊先君把代奶奶的床搖高了些。翻身、叩背后,又幫代奶奶把處理好的“飯菜”勻速喂進鼻飼管。
代奶奶的女兒對著劉天衡不斷夸獎楊先君的專業能力,“干活兒特別有章法,該什么時候翻身,什么時候喂藥,記得很清楚。遇到緊急情況需要醫生時,馬上就叫人來。”有她在,代奶奶的女兒感到特別踏實。
記者注意到,《醫院免陪照護服務試點工作方案》發布后,不少人有疑惑:“一個護理員管幾個病人?”“費用怎么樣?服務怎么樣?”“這和請護工有啥區別,自己請護工也是一天240元。”
“每位責任護士平均負責8名患者,每個病區通常配有2-3名醫療護理員。”劉天衡表示,“免陪照護是‘護士主導、護理員輔助’的團隊協作”。護士負責患者的醫療護理,病情觀察,專科操作以及護理員的培訓和監督。而醫療護理員則專注于患者的日常生活照護,基礎護理,安全監護與環境維護,溝通與情感支持,護送檢查等工作。
87歲的覃爺爺是成大附院神經內科的“老熟人”了,每年總要往這里跑個五六趟。“說實在的,我的子女都不在身邊,我這一把老骨頭全靠護士和醫療護理員照應著。”
覃爺爺的兩個女兒定居國外,兒子的工作也是忙得腳不沾地。每次因腦動脈供血不足感到頭暈時,他會打車到醫院樓下,打一個電話,楊先君就會推著輪椅下去接他。從辦入院手續到拿藥、結賬、出院時親自把他送上車,楊先君都會安排妥當。“真的很方便,一天100多元的費用也不貴。”覃爺爺說。
今年5月,四川省醫療保障局新增“免陪照護服務”價格項目,以省管三甲公立醫療機構為例,1名護士或護理員照護1名患者,價格為每人每日240元;1名護士或護理員照護多名患者,價格為每人每日100元。
劉天衡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入住成大附院“無陪護病房”的患者,可以自由選擇一對一或一對多服務。高風險、危重癥患者可以考慮選擇“一對一”照護,輕癥患者則可以選擇一對多聯護,共享護理資源,日均費用可降低40%。
患者婁叔叔的女兒選擇的是一對多照護模式,“父親的陪護費比之前請護工便宜多了,但服務更規范,我們特別滿意”。
實際上,在醫院,患者的陪護需求一直都有,但過去多為“私陪”。去年12月,郭靖的母親因為結腸癌住院做手術,請了“一對一”護工照顧,“一天需要350元,對我來說,壓力不小。”除了服務價格高,郭靖認為,請到一個靠譜的護工全靠運氣,“我身邊好幾個朋友都遇到過專業性差的護工,花錢不說,還受氣”。相比之下,醫療護理員更加專業。
劉天衡介紹,醫院制定了醫療護理員選拔要求和培訓考核計劃,由護理部負責實施,內容涵蓋基礎照護理論及技能、院感防控、人文關懷、急救技能等模塊,培訓總時長不少于140學時。培訓帶來的改變,楊先君十分清楚,“病人躺多高、怎么翻身、隔多久翻一次,都是有規定的”。
試點存在難點 未來還需更多探索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四川、福建、河北、山西、陜西、安徽等全國多省(市),已推進免陪照護病房試點。
試點至今,劉天衡說,免陪照護服務積累了不少經驗。隨著護理員的專業性和服務質量顯著提升,和護士協同配合度越來越高,患者滿意度隨之提高,服務需求也持續上升。
不過,在談起試點工作推進的難點時,劉天衡表示:“引入了醫療護理員機制,減輕了家屬的照護負擔,同時,增加了護士對護理員工作質量監管的工作量,而護理員數量仍不能完全滿足患者的需求,特別是在夜班或高峰期。”
根據前述試點工作方案,試點醫院要加大免陪照護服務試點病區護士配備力度,原則上試點病區護士與實際開放床位比不低于0.6∶1(即每1張床位配備至少0.6名護士——記者注)。不過,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三級公立醫院護士長告訴記者,目前,她所在的醫院只有ICU(重癥監護室)達到了這一床護比要求,其他病區仍有差距。
此外,記者還發現,有些醫院的免陪照護病房并沒有引進醫療護理員,照護的主力是護士。這樣一來,免陪照護服務讓護士更加忙碌。
劉天衡提到,試點若想成功,護士數量、待遇和專業水平等,都是前提。若免陪照護任務無法與績效或職稱晉升掛鉤,護士積極性可能受挫。他提出,人力資源不足,可以通過醫院的統籌調度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予以補足。比如,加大信息化技術支持力度,優先在免陪照護服務試點病區開展智慧病房建設,充分運用智能床旁呼叫、數據采集等信息化手段,優化服務流程,提高服務質效等。
記者了解到,目前,免陪照護服務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以四川為例,價格分為1名護理員照護1名患者和1名護理員照護多名患者兩檔。對此,劉天衡認為,免陪照護服務通常針對自理能力差、護理要求高的患者,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員的質量、頻次等會提出一些個性化要求。因此,他呼吁,免陪照護服務價格應該針對不同住院病人的需求,引入差異化的服務定價,還應“相對市場化一點”,適當放松對價格浮動范圍的管理。
讓人欣慰的是,不少地區在試點過程中摸著石頭過河,想方設法讓免陪照護服務質量更高。比如,廣州提出,鼓勵支持保險公司積極探索將免陪照護服務費用納入商業保險,通過開發新的保險產品或將現有險種進行升級優化,覆蓋免陪照護服務的相關費用。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