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一年中白晝最長、夜晚最短的時刻。這不僅是自然界的重要時刻,也是人們調整生活節奏、保護健康的重要節點。
夏至后,氣溫逐漸升高,迎來了真正的盛夏。在中醫“天人相應”的理念中,夏季對應五臟之心,主陽氣升發、萬物華實,是養陽驅邪、調護身心的關鍵時節。因此,若能將科學預防中暑與順應時節養生相結合,既能安然度夏,又能調和身心狀態。
夏季氣候酷熱多雨,暑熱、暑濕邪氣容易趁虛而入。人體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若無法有效散熱,體溫持續升高到一定程度,便會引發中暑。中暑并非簡單的“熱過頭”,而是人體在高溫高濕環境下,體溫調節功能出現失衡。由于人體主要通過汗液蒸發散熱,當外界溫度過高、濕度過大時,高濕度會抑制汗液蒸發,導致熱量在體內不斷蓄積。當產熱超過散熱時,體溫就會升高。若此時未能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就有可能導致中暑。
依據癥狀嚴重程度,中暑可分為輕癥中暑和重癥中暑。輕癥中暑的癥狀包括頭暈、頭疼、面色潮紅、口渴、大量出汗、全身乏力、心悸、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動作不協調等。而重癥中暑則更為嚴重,涵蓋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三種類型。
從中醫角度看,“暑”是夏季火熱之氣化生而成,其性炎熱,易傷人體津液。在酷暑時節,人體陽氣升發,氣血運行速度會隨著氣溫的升高而加快,導致出汗過多,津液隨之大量丟失。津液受損后,人體便會出現口干口渴等癥狀。人體的汗孔,在中醫里又被稱為“氣門”。夏季天氣炎熱,人體容易出汗,而氣會隨汗液外泄,導致氣有所損耗。氣傷則人易感乏力。因此夏季容易出現耗氣傷津的情況。
而且,炎熱的夏季,人體出汗量較大,極易出現“脫水”現象。一旦“脫水”,血液會變得黏稠,這對于患有高血壓、高脂血癥或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而言,無異于“火上澆油”,發生中風的風險自然也會相應增高。
有的人夏天會心悸、心慌,這是因為夏季陽氣最為旺盛,自然界呈現出陽氣漸長、陰氣轉弱的態勢,氣溫持續攀升,氣候炎熱難耐。依據中醫五行學說,“夏氣與心氣相通”。夏季在五行中對應“火”,人體五臟中的心同樣屬“火”,二者同氣相求,心火也就容易過旺。而心主神志,心火過旺會擾亂心神,使人產生煩躁之感。此外,汗為心之液,心主血,血汗同源。夏季出汗過多,會耗傷心血。氣血不足,心失所養,就容易引起心悸、心慌等癥狀。
夏天不僅氣候炎熱,雨量也較其他季節更為充沛,濕邪較重,尤其在嶺南地區,濕熱交蒸的現象更為明顯。人體在這樣的環境下,易受暑邪、濕邪雙重侵襲。濕氣容易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進而引發頭重倦怠、胸脘郁悶、食欲不振、腹瀉以及舌苔白膩等癥狀。加之炎熱天氣會使人體的陽氣浮于體表與上部,造成脾胃陽氣不足,功能減弱。加上夏季人們往往愛吃寒涼食物,進一步加劇了脾胃的虛寒狀態,使其更容易受傷。
那么,夏季調養該遵循什么原則呢?
首先要明白,夏天的“熱”并非一無是處。《黃帝內經》所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有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夏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只有生長態勢良好,秋冬時節才能順利“收藏”。夏天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這一過程被稱為“秀”。如果夏天不夠炎熱,植物孕育果實的過程便難以圓滿完成,最終會出現到了秋天沒有收獲的情況,即“華而不實、秀而不穗”。由此可見,夏天的“熱”其實是有利于動植物的生長和發育的。
從中醫理論來看,夏養“長”,核心在于充實內在,使形體充盛。夏季五行屬火,與人體五臟中的心臟相對應,心氣與之相通。夏季也是人體陽氣旺盛、心氣長旺的季節。因此,中醫認為夏季養生之道在于養心。炎夏酷暑,陽熱旺盛,人體汗孔大多處于張開狀態,汗出相對較多,這是人體為維持陽熱盛而不亢所進行的一種自我調節機制。基于此,《黃帝內經》提出“無厭于日”的觀點,即不要因炎熱而倦怠少動,而應適當進行勞作運動,保持適度汗出,從而使身體陽氣漸趨隆盛而不內郁。
所以,預防中暑只是夏季最基本的任務。中醫養生應著眼于更全面、更長遠的角度,來促進身體健康與季節適應。遵循中醫養生的理念,有助于提高身體對高溫的適應能力,增強整體健康水平,從而減少中暑發生的可能性。
夜臥早起,適當午休
夏季,白晝的時間顯著延長,人體的陰陽氣血也順應自然時序而更迭。在與天地同頻的“順時養生”理念指導下,此時應踐行“夜臥早起”的作息方式。建議大家順應自然規律,適當推遲睡眠時間,提前起床,從而促使人體陽氣外發,陰氣內伏。“夜臥”最佳時段是亥時,即21時至23時,“早起”一般指卯時,也就是5時至7時。需要注意的是,晚睡不應超過23時,早起不應早于早上5時,這樣作息才有助于陽氣的生發和養護。
此外,夏季還應注重適當午休。中醫十分重視子午覺,子午覺是指每天在子時和午時按時入睡,其主要原則是“子時大睡,午時小憩”。子時對應晚11點至凌晨1點,午時則是中午11點至下午1點。午時正值心經循行之時,也是人體“合陽”的關鍵時段。而夏季又是養心的季節,在午時睡覺,對養心養陽大有裨益。
夏季晝長夜短,人體能量消耗較大,容易感到精力不濟。中午適當打個盹,能有效恢復消耗的“精氣神”。一般建議午休時間控制在半小時至一小時之間,這樣既能恢復精力、減輕疲勞,又有助于維持人體陰陽平衡。然而,午睡時間不宜過長,否則睡醒后反而容易出現頭痛、頭暈、乏力等不適癥狀,進而影響夜間的睡眠質量。
清淡飲食,顧護脾胃
夏季氣溫較高,人體出汗增多,常常胃口欠佳。因此,夏天飲食應以清淡質軟、易于消化為主,盡量減少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食物的攝入。清淡飲食不僅能起到清熱、防暑、補液的作用,還能有效增進食欲。在食物選擇上,應多吃新鮮蔬菜瓜果,這類食物既能滿足人體所需的營養,又有助于預防中暑。主食方面,以稀食為宜,如蓮子粥等。此外,還可以適當飲用一些清涼飲料,如酸梅湯、菊花茶等。但需注意冷飲要適度,不可過度偏嗜寒涼之品。像冰激凌、冰啤酒、冰西瓜等冰鎮食品,不宜多吃,否則會傷陽損身,脾胃虛寒的人群更應謹慎。
夏天陰雨天氣較為頻繁,空氣濕度大,暑多挾濕,濕邪是夏季的一大致病因素。人們常出現胃口不好、四肢困倦、惡心、口渴卻不想喝水、大便不爽等一系列癥狀。因此,在日常飲食中,除了保持清淡以減輕胃腸負擔外,還應適當攝入一些具有除濕功效的食物,如冬瓜、綠豆、荷葉、扁豆、薏苡仁、白蘿卜等。例如,在煮粥時加入荷葉,味道清香,略帶苦味,可醒脾開胃,起到消解暑熱的作用;煮粥時加入綠豆或單用綠豆煮湯,則具有消暑止渴、清熱解毒、生津利尿等功效;干扁豆與大米同煮成粥,能清暑化濕、健脾止瀉。
另外,腸道疾病是夏季的高發疾病。由于夏季氣候炎熱,細菌容易繁殖,人們一旦使用被細菌污染的食物,就容易發病,其中細菌性痢疾是最為常見的腸道傳染病之一。因此,夏季應避免將當天的食物留到第二天食用。因為高溫天氣下食物極易變質,細菌也會迅速生長。同時,要嚴格做好炊具、食具及食物的清潔衛生工作,生、熟食物要分開存放和處理,防止交叉污染。
科學防暑,順時養生
高溫下室外活動在所難免。為有效預防中暑,應盡量避免在強烈陽光下進行戶外工作或活動,特別要避開午后高溫時段。若必須進行戶外活動,需注意避免長時間在陽光下暴曬,并采取相應的防曬措施,如穿著淺色或素色服裝,佩戴遮陽帽、草帽或使用遮陽傘。同時,要保證充足的水分攝入,尤其是多喝鹽開水,并隨身攜帶防暑藥物,如藿香正氣、十滴水、清涼油、風油精等,以備不時之需。在飲食方面,可適當食用解暑瓜果。例如,西瓜就具有除煩止渴、清熱解暑的功效。此外,多喝防暑降溫飲料也是預防中暑的有效方法,如綠豆酸梅湯。
從中醫角度看,夏季雖氣候炎熱,但也不要厭惡太陽光照和高溫天氣。適當適度進行戶外活動,曬曬太陽,可借助自然之勢補充人體陽氣,促進陰精氣血等物質的孕育和長養。此外,需注意避免過度趨冷,以免感寒受涼,損傷身體。因此,夏季防暑降溫也要適度。應避免長時間待在空調環境中,尤其不宜直接對著空調冷風直吹。使用空調時,建議將溫度設置在26度以上,定期開窗通風,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如果突然從高溫環境進入空調房,人體猶如從夏季驟然轉入深秋,容易引發疾病。建議回到家先喝一些溫開水。
適度適時運動,微汗為度
夏季自然界陽熱之氣旺盛,人體氣血也隨之趨向體表,呈現出陰靜陽動的生理狀態。此時,人們應遵循“無厭于日”的原則,適當進行運動鍛煉。夏季堅持鍛煉,不僅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具有促進心氣宣通的重要養生功效。相關研究表明,夏天經常參加運動鍛煉的人群,在肺活量、心臟功能以及消化功能等方面都強于缺乏運動鍛煉者,且心肺疾病的發病率明顯更低。
然而,盛夏時節氣候高溫濕熱,過度運動容易導致中暑。因此,夏季運動養生應遵循“適度升陽,微汗為度”的原則,避免因出汗過多而耗傷津液。建議選擇一些輕緩的運動方式,如太極拳、八段錦、自然養生操、瑜伽等,以身體微微出汗為宜,這樣既能升發陽氣,又能防止津液過度耗損。
從運動時間來看,清晨和傍晚是夏季運動的最佳時段。清晨6—8時,太陽剛剛升起,空氣清新,氣溫不高,此時進行適量運動,有助于陽氣生發。傍晚17—19時,紫外線強度減弱,氣溫也有所下降,適合進行快走、瑜伽、游泳等運動,不僅有助于放松身心,還能促進身體祛濕。
神清氣和,心靜自然涼
盛夏酷暑蒸灼,人們容易感到困倦煩躁、悶熱不安。此時,首要的是讓自己的心神平靜下來,做到神清氣靜、神清氣和。切忌性情暴躁,遇事就急躁沖動。因為煩躁易生內熱,如同火上加油,會使心火內生。
夏季養生,精神調攝至關重要,需保持愉快且穩定的情緒,避免大悲大喜。正所謂“心靜人自涼”,當內心平靜時,身體也會隨之感到涼爽,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因此,我們要盡量保持平和的心態,如此方能內心寧靜,避免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影響正常生活,進而誘發各種疾病。
當心情煩躁時,可以平緩柔和地按揉神門穴。“神門”,顧名思義,是心神出入通達之處。神門穴作為心經原穴,是心臟原氣經過和停留的部位。按揉神門穴能夠起到養心安神、寧心助眠的作用。
總之,遵循“防中暑、長陽氣、祛濕邪、重養心、顧脾胃”的原則,從生活細節入手,結合中醫特色方法,不僅能抵御暑邪的侵襲,還能借夏季陽氣旺盛之勢培補元氣,為秋冬季節的健康打下堅實基礎。希望每個人都能在蟬聲陣陣的夏日里,以平和之心,科學的調攝之法,悠然樂享清涼一夏。(作者:謝連娣,系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心血管科主任醫師)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