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22日,南昌愛爾眼科醫院小兒眼科迎來重磅醫療資源 —— 特邀廣州中山眼科中心醫院斜弱視專科主任余新平坐診并開展手術。期間,一例復雜的繼發性內斜視病例成功治愈,展現了頂尖醫療團隊的精湛技藝與創新診療能力。
余新平教授在斜弱視領域造詣深厚,是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同時還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和 AKRON 兒童醫院訪問學者,擔任中國醫師協會斜視與小兒眼科專委會委員等重要職務。他擅長各類常見斜弱視的治療、復雜斜視的手術治療、難治性弱視的矯治以及雙眼視功能異常的診治,其研究成果被評為 2017 年全國斜視與小兒眼科十大進展之一,并被 2020 版美國眼科學會斜視臨床指南引用 。
6 年前,9 歲的小元因外斜視在南昌某醫院接受矯正手術,然而術后僅 1 年,眼位便出現異常向內偏斜,且隨著時間推移,內斜視癥狀持續加重,即便堅持視功能訓練,改善效果仍微乎其微。為尋求更專業的診療方案,小元在家人陪同下前往南昌愛爾眼科醫院。
余新平主任對小元進行了全面細致的檢查。結果顯示,小元右眼裸眼視力僅 0.3,佩戴 - 2.00DS/-1.25DC×175° 眼鏡后矯正視力為 0.6;左眼裸眼視力 0.2,戴鏡 - 2.25DS/-1.75DC×175° 矯正視力為 0.5。三棱鏡檢查發現,無論是 33cm 近距離視物,還是 5m 遠距離視物,小元眼位均向內偏斜 18 三棱鏡度,同時存在右高左 10 三棱鏡度的垂直方向異常。結合病史與檢查結果,余主任明確診斷小元患有繼發性內斜視,同時伴有雙眼屈光不正及雙眼弱視。
面對復雜病情,余新平主任團隊制定了個性化手術方案。完善術前準備后,為小元實施斜視矯正手術,精準進行右眼外直肌前徙 4mm,并完成雙眼下斜肌前轉位。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與嫻熟的操作技術,手術過程順利完成。
術后,醫院為小元制定了系統的康復計劃,涵蓋驗光配鏡與雙眼視功能訓練。經過精心治療,小元眼位恢復正常,雙眼二級、三級視功能也在逐步恢復,這一顯著療效令家屬倍感欣慰。
余新平主任進一步科普,繼發性內斜視是斜視矯正手術后出現的眼位異常,手術是主要治療手段。手術設計需綜合考量視遠視近斜視度、首次手術量、眼球運動受限情況及雙眼視力等多維度因素。多數二次手術旨在探查并復位前次手術中后徙的眼外肌。若復發后斜視度超過 15 三棱鏡度且病情穩定,可考慮二次手術,但首次手術后眼外肌瘢痕化會增加手術難度,這對主刀醫生的經驗與應變能力提出極高要求。
此外,余主任特別強調術后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專業的視功能融合訓練,如運用同視機、聚散球、集合卡等設備,配合視功能多媒體訓練,利用條柵、正弦波、裂隙光等特殊視覺信號,能有效刺激視覺通路,增強視網膜感光細胞敏感性。這些訓練不僅能提升患者手腦眼協調能力,還能通過強化視覺技巧,降低斜視復發風險。余主任建議,患者術后應選擇專業眼科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規范康復訓練,以保障治療效果的持久性。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