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也是抵御外界侵害的第一道生理防線,但與此同時,其自身也面臨多種疾病挑戰。5月21日,在“國際愛膚日”到來之際,“我為皮膚健康‘帶’言”帶狀皰疹公益科普落地成都。
此次公益科普圍繞帶狀皰疹這一常見卻易被忽視的感染性皮膚病,攜手醫療專家、社區機構等多方力量,共話其疾病負擔、預防與管理,提升全社會對帶狀皰疹等皮膚疾病的風險認知與預防意識,傳遞主動健康、預防先行理念。
聚焦中老年人皮膚健康
主動預防需成常態
據統計,中國人群皮膚病患病率高達40%-70%,相關健康壽命損失在所有疾病中位列第四 。但皮膚疾病仍長期面臨公眾認知不足、防治重視不夠的問題。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皮膚性病科主任醫師冉玉平教授表示:“不僅是年輕人,中老年人高發的皮膚疾病同樣需要引起重視。以帶狀皰疹為例,它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約1/3的人在一生中會患病,中國每年的病例數可達600萬例。50歲以上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是罹患帶狀皰疹的高風險人群,但大眾對這個疾病的認知還遠遠不夠。”
其中,年齡是其最重要的危險因素,尤其是50歲后,即使身體健康,患病風險也會陡然增加。數據顯示,中國50歲以上人群每年新發病例就有約156萬人。而相比一般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罹患帶狀皰疹風險顯著增加。
成都市武侯區漿洗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鐘艷熙介紹:“我們社區內覆蓋的老年群體非常多,其中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共病情況較為普遍,這類人群的免疫力更低,患上帶狀皰疹的幾率也相對較高,且患病后的病情也更嚴重。以糖尿病為例,疊加帶狀皰疹后,會導致血糖控制更加困難,住院率、再住院率以及并發癥都會顯著增加。因此,慢性病患者更要重視帶狀皰疹的發病風險和預防措施。”
除了造成皮膚損傷之外,“切膚之痛”是帶狀皰疹的典型癥狀,帶狀皰疹引發的疼痛常被形容為“如灼燒、電擊、刀割一般”,可貫穿疾病全程,尤其是并發帶狀皰疹后神經痛(PHN)的患者,疼痛更是可能持續十年以上,乃至因此而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冉玉平教授指出:“‘切膚之痛’不僅是直接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也會間接影響患者家庭成員的身心負擔,如家屬需要請假陪護看病造成的誤工壓力,看病過程中可能會帶來的交通、住宿等額外經濟壓力;而在社會層面上,中國每年的帶狀皰疹疾病治療整體費用較高,也對醫療系統造成沉重負擔。”
在“以防病為中心”的健康策略指導下,提升大眾特別是高風險人群的主動預防意識至關重要。“及時接種疫苗,是遠離疾病風險最經濟有效的健康策略。”冉玉平教授強調,“所以我們鼓勵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其他專業醫生咨詢后,盡早完成帶狀皰疹疫苗接種,可獲得十年左右的免疫保護。為自己,也為家庭和社會,共同構建健康免疫屏障。”
醫防協同加速升級
一體化服務助力從“治病”到“防病”
社區衛生中心作為公共衛生體系的“神經末梢”,和推進醫防融合落地生根的關鍵樞紐,近年來不斷發揮健康支點的作用,通過切實的健康教育、便捷的醫療服務將“主動健康,預防先行”理念和行動延伸至每一位社區居民。
鐘艷熙主任說:“我們轄區的老齡化情況也比較重,中心目前管理的老年人有近2萬名。針對老齡居民和有慢性病的這些人群,我們會針對性開展健康宣教和健康服務工作,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帶狀皰疹等常見感染性疾病,預防疾病的發生,實現從‘治病’到‘防病’的轉變,提高他們的健康狀態和生活質量,共同建設‘健康社區’。”
四川正以創新模式推進醫防協同體系建設,率先構建“醫院—社區—家庭”協同服務模式。例如積極打造醫防融合一體化門診,構建防治共同體;同時以家庭為單位,注重全生命周期預防,啟動“疫苗處方”試點,根據不同健康狀態、不同年齡段人群,開具一人一策的個性化“疫苗處方”,將臨床、公共衛生、預防接種等多學科資源進行結合,打通疫苗接種的“環環相扣”,助力主動健康,預防先行。
以漿洗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例,鐘艷熙主任介紹,“我們將預防接種(如帶狀皰疹疫苗、肺炎疫苗、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等)與基礎醫療服務(如慢病管理)整合,全科醫生在治療慢性病的同時,會針對性推薦相關疫苗,幫助居民做好預防。此外針對各類常見感染性疾病,我們設立疫苗接種專場,推動疫苗接種覆蓋率,幫助社區內居民更好地鞏固免疫屏障。”此外,鐘艷熙主任也提醒,慢病人群不是疫苗接種的禁忌人群,在接種疫苗前可以就疫苗的保護效果、保護時長、接種禁忌以及安全性等信息,咨詢專業的醫生進行科學接種。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