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泌尿健康日活動的開場微電影中,農婦的診斷瞬間與55歲農民工“不想拖累家人”的化療獨白形成情感共振——這些源自全國患者來信的真實片段,于6月15日由“維愛同行”患者關愛項目搬上屏幕,正式拉開“守護泌尿健康,共筑生命防線”主題活動的帷幕。
該主題活動匯聚泌尿、影像、放療等領域權威專家,醫療企業代表,媒體人士及患者代表,圍繞泌尿健康防治體系建設、診療技術創新、患者關愛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旨在提升公眾泌尿健康意識,推動我國泌尿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張崔建
開幕式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張崔建教授表示,從醫二十余年見證了我國泌尿健康事業快速發展,我國泌尿系統疾病患者超1.2億且發病率逐年上升的現狀仍需重視。但令人欣喜的是,國家分級診療制度推進、基層醫療能力提升及醫保政策完善,讓更多患者獲得早期診治和規范化治療。不過,公眾泌尿健康認知度不足、醫療資源分布不均、部分疾病早診早治率待提升等問題仍存,需要醫生做好診療工作并積極參與科普、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他呼吁社會各界攜手推動泌尿健康事業發展,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力量。
跨界思辨:多學科視角下的泌尿健康生態重構
在“巔峰對話”環節,張崔建教授、北京安貞醫院醫學影像科副主任醫師張楠教授、榮昌生物腫瘤事業部市場二部負責人劉燁、《腫瘤醫聲》欄目主理人白璐針對泌尿健康領域的行業發展和理念展開跨界討論,碰撞出技術革新與醫患共情的火花。
張崔建以機器人手術為例,解析外科領域的“精準革命”,當下,醫療領域正經歷深刻變革,機器人手術以微小切口與精準操作,為患者帶來更少附帶損傷,成為精準治療在手術領域的生動實踐。同時,精準治療理念在藥物治療中亦不斷深化,從聚焦疾病轉向針對靶點,同時借鑒中醫“異病同治、同病異治”智慧,有效規避傳統治療方案副作用大、患者耐受性差等問題。“藥物治療強調有效性、可獲得性與可負擔性并重,力求讓優質醫療資源惠及大眾。”張崔建說。
他強調,健康中國戰略下,醫院需從治病轉向預防,應加強科普宣傳,引導公眾摒棄不良習慣,實現疾病早期干預。同時,鼓勵醫生下沉基層,提升公眾健康意識。
張楠介紹道,AI技術在醫學影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夠輔助醫生快速、準確篩查病灶,提高診斷效率,減輕醫生負擔。同時,AI還能優化患者預約、檢查安排及圖像展示,為臨床治療提供有力支持。但AI僅為醫生助手,最終診斷需依賴醫生專業判斷。
“影像數據互認與AI普及是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質量的關鍵。”張楠認為,通過標準化影像數據采集,實現醫院間數據互認,減少資源浪費,提高就醫效率。同時,將高水平醫生經驗與AI算法相結合,推廣至基層,提升基層篩查與診斷能力,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劉燁分享了榮昌生物維迪西妥單抗引領全球尿路上皮癌抗HER2治療的發展歷程。談及企業責任,他透露榮昌生物不僅關注藥物的研發和臨床,還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捐助濟仁慈善基金會開展患者教育,提高尿路上皮癌患者和家屬的治療信心。讓患者活下來,活得更好,活得有尊嚴。
白璐從媒體視角分析道,泌尿健康科普面臨大眾尷尬與禁忌的傳播困境。她建議媒體兼顧共情、場景化與輕量化表達,如用通俗語言替代醫學術語,借助數據展現疾病普遍性,利用真實故事引發共情,并通過短視頻、短文章等輕量化材料,使科普內容更貼近生活,提升公眾健康意識與自我保健能力。
精準診療:貫穿泌尿腫瘤全病程管理的核心模式
在“科普沙龍”環節,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張朋教授、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張昌文教授、青島市市立醫院副主任醫師王昊教授圍繞泌尿健康領域展開專業探討,從膀胱癌與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癥狀識別、診療方案優化,到高齡患者個體化治療策略、現代放療技術進步等話題深入交流,結合臨床案例與多學科協作理念,傳遞早診早治與精準醫療的重要價值。
張朋表示,膀胱癌典型癥狀為無痛性、全程、間歇性肉眼血尿,但老年人常誤當尿路感染延誤診治,甚至腫瘤長滿膀胱才就醫。出現血尿需及時檢查,雖未必是癌癥,但早診是關鍵。
“尿路上皮癌的HER2檢測與預后相關,表達越高預后越差,也為維迪西妥單抗等靶向治療提供依據。”張朋介紹,“治療上,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可經尿道切除聯合膀胱灌注降低復發;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標準治療為化療后切膀胱,但保膀胱綜合治療需求漸增,需依病情和患者意愿制定個體化方案。”
張昌文介紹道,上尿路尿路上皮癌在我國發病率達9.5%~29.3%,且60%患者初診時已為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惡性程度更高。其癥狀包括間歇性血尿、腰痛或體重下降等,部分患者需通過體檢發現。
“由于解剖位置特殊,標準治療雖為根治性切除,但保腎需求客觀存在,目前可通過輸尿管鏡激光電灼、經皮腎鏡切除等腔內治療,或腹腔鏡局灶切除聯合輸尿管成形術嘗試保腎,但上尿路復發率達30%~50%,膀胱復發率約30%。針對高齡或合并基礎疾病患者,多學科會診(MDT)是關鍵,隨著ADC藥物、免疫治療的發展,保腎治療后聯合靶向干預有望降低復發風險,相關臨床研究正在推進。”張昌文說。
“在多學科治療體系中,放療正扮演更靈活的角色:與ADC藥物聯合可先縮瘤再放療,提升保器官概率;對術后殘留的寡轉移病灶,可通過立體定向放療實現局部根治,延長靶向藥物的有效周期。”王昊表示,曾有盆腔放療患者因個體敏感提前出現腸道反應,通過動態調整分次劑量和療程,仍使腫瘤控制概率達同期標準治療水平,印證了“精準+個體化”的治療價值。
音樂療愈:從情緒共鳴到身心調節
在“音樂療愈”環節中,中央音樂學院音樂人工智能與音樂信息科技系音樂治療講師蔣雯通過音樂與視覺意象聯動實驗、“音樂 - 情緒映射”測試及身體打擊樂互動,帶領參與者體驗旋律對焦慮情緒的調節作用。
活動特別設計的“身體打擊樂療法”,針對醫護人員久坐、站立等職業特點,通過節奏感訓練放松肩頸肌肉,現場張朋教授體驗后表示,這種將音樂與身體運動結合的方式,對臨床工作者的日常壓力管理具有實操性。
隨著“守護泌尿健康,共筑生命防線”主題標語在現場亮起,活動在《少年》樂曲與鼓點的協奏中落下帷幕。從泌尿腫瘤的臨床診療策略,到音樂療愈的身心調節實踐,為公眾呈現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立體圖景,也標志著泌尿健康領域從疾病治療向“生理-心理-社會”整體照護的范式升級。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