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理念深入人心的當下,中國消費者對健康可持續飲食的關注度持續攀升,支出比例也逐年增長。作為連接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鍵環節,中國數字零售正憑借自身獨特優勢,為健康可持續膳食轉型注入強勁動力。
日前,在重慶舉辦的中國超市采購年會上,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攜手世界資源研究所,正式對外發布了《中國數字零售促進健康可持續膳食轉型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中國數字零售高速發展
《報告》指出,中國數字零售正經歷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無論是在規模還是創新方面均處于全球領先水平。2023年,中國仍居全球第一大零售電商市場,規模達到約2.9萬億美元,超過全球電商市場的45%(數據來源:eMarket)。這一前所未有的增長主要得益于移動支付的快速普及、消費者對線上購物的高度接受、強大的數字基礎設施,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新興模式的創新。
中國的數字零售在全鏈路中廣泛使用數據和技術,通過數字零售合法獲取的數據,可以深入了解消費者偏好、飲食習慣及健康趨勢。企業可以合法利用這些數據來優化產品供應,預測市場變化,并主動響應健康和可持續食品需求。
重塑消費者行為 促進健康可持續膳食轉型
《報告》表明,通過深入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AI)和區塊鏈等數字化技術,數字零售能夠提供有針對性且可擴展的干預措施。這一過程與WRI(世界資源研究所)提出的“6P”干預策略(政策、產品、展示、陳列、促銷、人員)緊密結合,通過在政策引導、產品創新、展示優化、陳列布局、營銷策略以及人員培訓等各個環節共同發力,實現全方位的膳食轉型。
產品方面,通過改良成分或優化加工工藝,增加健康和可持續膳食的選擇。數字零售可以精準捕捉消費者需求,識別市場上受歡迎的產品,并為健康和可持續膳食的創新提供及時反饋。
展示方面,通過重新設計標簽、數字標簽或頁面更詳細地介紹單個產品的健康可持續價值。數字標簽或頁面可以利用圖片、音頻、視頻以及互動等多種形式,全面展示健康和可持續膳食的信息,如營養成分、生產過程、品牌故事以及其健康和可持續價值。
陳列方面,通過優化產品陳列和提升可見度來增加健康和可持續膳食的選擇。數字平臺能夠通過消費者數據實現個性化推薦,精準推送符合消費者偏好的健康和可持續膳食產品。
促銷和營銷方面,通過市場營銷和定價策略來推廣健康和可持續膳食。數字零售能夠實現全渠道整合營銷,利用線上線下同步的信息流來激勵消費者選擇健康和可持續的膳食選項。
人員方面,通過銷售人員、服務人員、專家及意見領袖的影響力來推動健康和可持續膳食的普及。數字零售可以覆蓋并賦能更廣泛的人員群體,提升其在健康和可持續膳食推廣中的作用。
政策方面,政府和行業合作建立支持性的監管環境,包括制定營養信息標簽規范、提供健康和可持續膳食的補貼、規定強制性碳足跡標簽,以及激勵數字平臺推廣健康和可持續飲食。
中國在數字零售領域的領先地位為重新塑造消費者行為、推動健康和可持續膳食轉型提供了獨特的機會。通過利用先進的數據能力并應用綜合的“6P”方法,數字零售可以在實現這一轉型中發揮關鍵作用。這一模型的成功實施不僅與中國的政策目標一致,也為全球如何利用數字平臺推動膳食領域的正面社會和環境成果提供了經驗。
促進健康可持續膳食的產品及渠道策略
在推動健康可持續膳食轉型的過程中,數字零售以其數據驅動的精確洞察、全鏈路整合的能力以及與消費者深度互動的創新手段,展現出強大的推動力。這不僅使數字零售成為當前轉型的重要引擎,也預示著它將在未來重塑全球膳食生態中繼續發揮關鍵作用。《報告》從產品、渠道方面給出了促進健康可持續膳食的幾點建議。
從產品角度出發,一是可以嚴格加強食品質量安全保障。提供更多的安全產品,提升消費者對“真正安全”的正確認識,用專業易懂的科學知識扭轉“安全認識誤區”。
二是,關注小眾需求,如“乳糖不耐受等過敏”、“低聚糖”、“減油增豆加奶”、“低嘌呤”等,目前市場上這方面的產品存在潛在市場機會。
三是,引導對蛋白質的多樣性需求。除肉類、蛋類和奶制品之外,強化豆類和菌類蛋白的價值宣傳,鼓勵消費者將其更多納入日常膳食,有助于實現蛋白質攝入的多樣化,降低對動物性蛋白質的過度依賴。
四是,滿足食物多樣性的需求。消費者對食物多樣性的需求日益增加,現有的健康食品選擇雖然豐富,但往往需要額外的時間和精力去挑選和準備,難以滿足快節奏生活中的需求,便捷性不足成為主要障礙。加大供應滿足食物多樣性搭配的產品,讓消費者輕松容易選購。
從渠道角度出發,企業可以建立實體店內營銷試點,深化實體店內營銷,深度利用實體零售商的店內營銷資源,在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關鍵時刻傳遞健康可持續膳食的價值,起到教育引導作用;注重線上線下協同,充分利用線上線下協同,借助直播等數字化手段,提供豐富的內容,增強消費者的參與感和認同感,推動健康膳食理念的傳播。邀請營養師與醫生進行專業引導,通過與營養師和醫生合作,利用社交媒體、直播、健康講座等渠道,為消費者提供科學的飲食建議和個性化健康指導。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