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推動公立醫院實現高質量發展,對于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滿足人民群眾日常就醫服務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第91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在上海舉行。期間,人民網·人民健康發起了2025 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專題調研交流。相關主管部門負責人、醫院管理者代表及專家學者就智慧醫院建設、AI賦能重點學科建設和提升患者就醫體驗等方面展開了討論,并分享舉措經驗。
“當前,醫療健康行業處于學習有效使用AI工具的早期階段。未來,仍需更多應用案例、早期使用者經驗以及完善的防護措施,來進一步監管醫療領域人工智能的發展。”調研交流中,相關專家認為,醫療機構提供智慧服務的前提是要具備良好的信息化基礎環境,和完整的數據使用、管理和安全監督模式。醫療機構在互聯網端和院內診療數據關聯時,還應注意本地數據泄漏風險。
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何建國看來,為精準對接患者需求,智慧醫聯體建設要做到“橫縱交叉”:“橫向層面,應將疾病防控的職能深度融合到醫聯體業務當中,與醫保部門加強聯動,逐步形成醫防融合的健康模式,并聯合衛健系統相關部門協同推進各項事業。縱向層面,應構建以居民和患者為中心的防治結合服務生態,以深化成員單位的功能定位,進而優化運行管理機制,并持續打造以‘防養康治’為核心的運營模式。”
“當前,國內醫學大模型研發應用主要集中在健康咨詢、智能問診導診、輔助診療等醫療服務管理領域,在中醫藥產業、藥物研發、醫用機器人、醫學教學、醫學科研等領域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對于公立醫院應如何運用“智慧利器”,提升綜合實力與競爭力?上海瑞金醫院-上海市數字醫學創新中心專職副主任朱立峰認為,公立醫院應基于自身高品質和豐富的醫學數據,構建高質量語料集,選擇適宜的醫學垂類大模型與多種技術融合賦能醫學場景應用,并關注醫學大模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江蘇省蘇州市立醫院院長陳彥介紹說,該院以急危重癥專科建設為突破口,深度探索診療智能化轉型之路。“讓AI技術成為急危重癥醫生的臨床助手,需要使之具備‘重癥思維’。首先應整合患者的數據信息,生成數字畫像,并對畫像進行深度分析,通過預測病情發展,提出干預建議,輔助醫生快速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此外,還可將遠程醫療與AI監測運用到搶救一線,為急危重癥患者爭取黃金救治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
作為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試點單位,湖州市中心醫院當前構建了以“1+8+3”為主體的醫療保健集團。提到相關舉措和實踐成果,湖州市中心醫院總會計師錢一青舉例說:“數智賦能下,集團通過優化雙向轉診流程,建立床位聯動統籌調配機制,最終實現了‘集團一張床’和入、出院轉診‘一鍵通’。為進一步深化專科聯盟建設,集團利用數字化手段,縱橫整合、協同發展,組建跨區域、多層次的專科(專病)聯盟。此外,為實現管理、責任、利益、服務一體化,集團從傳統的‘講情懷、談風險’模式向‘同考核、共承擔’模式轉變,通過實施科學合理的目標績效考核和政策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了集團內各成員單位和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推動集團管理長效機制的建立。”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