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如灼燒、電擊、刀割一般,疼痛可能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這些“難以承受之痛”可能源于一種常見卻極易被忽視的感染性皮膚病——帶狀皰疹。為守護更多人免受這種“切膚之痛”,在國際愛膚日到來之際,醫療專家向廣大居民呼吁:中老年群體、慢性病群體,更應重視帶狀皰疹風險,把預防做在前面。
近年來,國家強調對重大健康問題實施早期干預,并強調“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防治原則,這也為帶狀皰疹等“防大于治”的疾病提供了明確的防控方向。申城的各級醫療機構正在通過一系列醫防融合創新實踐,提升健康服務質量、完善預防接種流程、筑牢抵御帶狀皰疹等常見疾病的健康防線。
這種皮膚病疼痛程度可能高于分娩,亟需重視
許多皮膚疾病不僅影響外觀,更伴隨劇烈疼痛,如帶狀皰疹、重度濕疹、皮膚潰瘍等。其中,帶狀皰疹的疼痛在皮膚科疾病中尤為典型和突出。上海市醫師協會疼痛科醫師分會常委兼秘書夏明教授介紹:“帶狀皰疹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皮膚感染性疾病,大約1/3的人在一生中會患帶狀皰疹。它以表面皮損為主要的臨床表現。然而,皮損容易愈合,后遺神經痛卻是臨床上棘手的挑戰。”
疼痛可貫穿于帶狀皰疹病程全過程,對此,浦東新區北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衛副主任焦露露分享道:“常有人說帶狀皰疹帶來的疼痛不亞于分娩,我們在社區里,就碰到過很多帶狀皰疹的患者,見證了疾病給他們生活帶來的多重影響。有些患者甚至都無法正常穿衣,社交、心理也都會受到影響,嚴重者甚至會導致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隨著免疫功能、皮膚抵抗力下降,中老年人是帶狀皰疹等皮膚疾病的高發人群,更需引起警惕。夏明教授介紹道:“50歲以上人群更易發生帶狀皰疹。此外,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或者患有系統性紅斑狼瘡等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也都是帶狀皰疹高發人群。”
焦露露亦表示:“麻繩專挑細處斷,慢病患者本身的免疫功能就比較弱,感染帶狀皰疹后,還可能出現免疫功能受損、原有慢性病加重等情況。因此,帶狀皰疹除了疾病本身會造成患者身心負擔,還可能因多病共存而帶來額外的病痛。”
同時,帶狀皰疹不僅嚴重影響患者自身的生活質量,還可能累及家庭。“罹患帶狀皰疹的患者通常會居家治療。帶狀皰疹的水皰破損后,皰液具有傳染性,可能會傳染給長期共同生活的同住者或家庭成員,牽一發而動全‘家’,這也使帶狀皰疹的預防工作顯得格外重要。” 夏明教授表示。
當談到如何遠離這種“切膚之痛”,夏明教授說道:“俗話說‘上醫治未病’,面對疾病,最好的方式是不讓它發生。現在帶狀皰疹已有疫苗可用,這就為我們臨床預防提供了非常好的抓手。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也要著力做好科普工作,讓更多老百姓知道可以通過疫苗接種預防疾病。”
“我們中心持續開展健康教育,呼吁中老年人重視帶狀皰疹的侵襲。”焦露露介紹,“尤其是在社區的慢性病患者當中,我們也注重強調預防接種的重要性,告訴他們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不是接種禁忌,在病情穩定期也可以咨詢專業人士、進行科學接種。”
各級醫療機構協力,共同織密皮膚健康防護網
近年來,上海醫防融合創新實踐也取得新進展,各級醫療機構、公共衛生機構共同參與,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助力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作為公共衛生系統的“終端觸點”,各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合力推動“主動健康”理念深入社區。其中,“家庭醫生”模式為傳遞健康科普、夯實基礎醫療服務提供了新思路。焦露露分享道:“家庭醫生是與居民最親近的衛生工作人員,居民對家庭醫生的信賴度越高,他向居民提出的預防接種建議也更容易被居民采納,我們公共衛生服務的觸達也更加高效。”
據了解,在浦東新區北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會在門診、居民健康管理的過程中,有意識向居民普及疫苗知識,還會為其服務對象制定專業的公共衛生服務清單,把疫苗接種納入整體健康管理的計劃中。“很多居民其實對自己是否能接種特定疫苗、疫苗的保護期有多長、安全性如何等問題存在顧慮。針對這樣的疑惑,家庭醫生或者中心免疫接種門診的醫生,就能給到居民專業解答。”焦露露補充道。
同時,中心還和醫聯體內的三級醫院開展協同工作。如三級醫院的專科醫生在門診過程中,發現需要或適宜進行疫苗接種的患者,會開具成人疫苗處方。憑這張處方單,患者可以在中心享受疫苗接種“綠色通道”,體驗更高效便捷的接種流程。
據悉,上海市楊浦區中心醫院將于6月中旬開設帶狀皰疹疫苗評估特色門診,這一創新舉措旨在推動“防治一體化”的健康模式。“過去患者往往需要輾轉多個科室、地點,才能完成治療、疫苗評估和接種;未來,通過特色門診,可以做到一站式解決。”夏明教授介紹,“這一特色門診開創了把疫苗評估直接納入診療流程的全新模式,患者在治療同時即可完成疫苗接種評估,無需再單獨前往社區醫院掛號。這一醫防融合創新模式不僅簡化了就醫流程,更實現了帶狀皰疹‘防治一體’的全程閉環管理,期待未來能得到進一步推廣,惠及更多人。”(完)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