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術后6周余到航空總醫院骨關節外科(骨三科)專家門診復診時,隨行家屬反饋道:(患者)居家期間嚴格遵循康復計劃,堅持功能鍛煉,目前膝關節屈伸活動度較前顯著改善,主動活動時疼痛癥狀完全緩解,步行時肢體控制力、步態及自信心均明顯提升。家屬特別提及,患者恢復過程中始終銘記骨關節外科(骨三科)副主任李兵的專業指導與關懷,借此機會向其致以誠摯的感謝。
臨床病例
50歲的田女士(化名)年輕時就有膝外翻畸形,隨著年齡增長,膝關節疼痛不斷加重,不僅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夜間睡眠也會疼醒。她輾轉多家醫院求診,均被告知需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她還年輕,又是家中的重要勞力,不愿進行關節置換,多年來一直拖著,直到來到航空總醫院骨關節外科(骨三科),才迎來新的轉機。
術前體位
科室副主任、李兵團隊接診后,通過詳細詢問病史、專業查體及全面的影像學檢查,明確患者右膝關節存在嚴重外翻畸形,且股骨遠端髁上部位發育不良。值得注意的是,患者關節內側軟骨尚未出現嚴重損傷。經科室多輪討論,李兵為其量身定制了個性化治療方案:采用AI術前規劃聯合3D打印導板技術,實施股骨遠端多平面截骨術,并同步開展膝關節鏡探查清理術,力爭在保留關節功能的前提下解除病痛。
在完善術前準備后,手術于4月30日上午進行。術中個性化的3D導板,輔助術者在術中快速定位,通過透視確認導板安放位置、截骨方向、截骨線入點及合頁位置等關鍵參數,均與術前規劃完美契合。
AI術前規劃
術中
術中X線與AI術前設計對比照片
在李兵團隊及手術室、麻醉科的共同努力下,歷時2個多小時,手術順利完成。術后X光片與術前規劃相吻合,患者肢體得到了精確的矯正。術后一周,患者恢復良好并順利出院。
術后全長片
術后體位照
專家視點 AI+3D打印助力矯形手術精準升級
膝關節作為人體重要的負重關節,其穩定性與正常負重軸線直接影響著日常行走、站立等活動。由于長期使用、運動損傷或先天因素等,可能導致膝關節出現磨損老化,部分患者甚至會發展為O形腿、X形腿等關節畸形,伴隨而來的持續性疼痛和活動受限,嚴重降低生活質量。
針對此類膝關節畸形,截骨矯形術能減輕外側壓力,增強關節穩定性,又能緩解疼痛,延緩疾病進展。以往多依賴醫生的經驗和感覺,現在隨著AI人工智能的加持,可以將矯形精確到毫米級。此外,3D打印技術的發展,可以個性化生產矯形的導板,減少操作的不確定性,降低術中透視頻率,減少放射線對醫患雙方的傷害,顯著提升手術效果與安全性。
與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相比,截骨手術具有骨量損傷小、創傷小、運動功能恢復快等優勢。同期開展關節鏡探查,可根據實際情況實施軟骨清理、半月板成形或縫合等操作,做到“內外兼修”。術前AI基于患者影像學數據,對其骨骼結構進行三維重建,并自動測量關鍵數據,完成力線調整、截骨位置、截骨角度和深度設定及鋼板位置模擬等一系列工作,最終生成可視化的術前規劃,以此為依據通過3D打印生成導板,引導手術,不僅提升了手術的精準性與效率,更從根本上推動了骨科診療模式的變革。
對于膝外翻并伴隨不適癥狀的患者,建議盡早尋求規范化診療。早期介入干預,不僅能有效改善下肢外觀形態,重塑形體美感,更能從根本上糾正膝關節異常受力模式,緩解關節局部壓力,使應力分布趨于平衡。通過科學的矯正治療,可顯著延緩關節退變進程,最大程度保留自身關節功能,降低因病情加重而不得不接受關節置換手術的風險,為患者的關節健康提供長遠保障。
作為行業探索的先行者,航空總醫院骨關節外科將持續推進技術創新,為患者提供個性化、高效的醫療服務,提升患者的就醫體驗。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