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之一,是感受外界美好的心靈之窗,同時眼睛也連接著我們的全身,不當的用眼習慣會導致眼部疾病,危害身體健康。如何能夠讓我們擁有一雙明亮的雙眼,感受更加美好的生活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眼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陸方,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眼科中心副主任、主任醫師賀濤在做客《全民愛眼共筑“睛”彩》系列科普直播時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兒童使用OK鏡最好七歲以上
近年來,OK鏡(角膜塑形鏡)作為一種有效的近視防控手段,備受家長青睞。“首先需要到正規的醫療機構去做驗配前正規檢驗,根據兒童角膜的情況和屈光度進行驗配。”陸方介紹,驗配成功以后更重要的是孩子要保持正確的使用習慣,比如佩戴的習慣,清理的習慣,同時還要定期做復查。
OK鏡不適合年齡太小的孩子,建議7歲以上再考慮佩戴,在佩戴過程中家長還需要注意OK鏡的保管和清潔。
成人要注意避免眼疲勞
對于成年人而言,長時間面對電子屏幕已成為常態,由此引發的眼睛干澀、脹痛、視物模糊等癥狀屢見不鮮。“我們使用這些電子產品的時候有兩方面的問題。”賀濤介紹,一方面,正常情況下,我們一分鐘左右需要眨眼15-20次,幫助眼淚在眼表形成穩定的屈光狀態,同時也讓眼睛感到濕潤。看電子產品時眨眼次數會不自覺地減少,影響淚膜穩定性,造成眼睛干澀、有異物感等不適。另一方面,我們近距離看手機、電腦等會引起眼部肌肉疲勞,使眼睛脹痛不舒服,也會導致視疲勞。
陸濤建議,緩解這些癥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控制用眼時間,看手機20分鐘搭配遠眺20秒,讓眼睛得到休息;調整屏幕亮度,保持屏幕亮度適中,避免刺眼;改善環境,保持室內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減少空調直吹,使用加濕器增加空氣濕度。
中老年人要關注慢性病帶來的眼健康問題
“中老年人會涉及到糖尿病、肥胖等問題,這些慢性病也會影響到眼睛。”陸方介紹,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輕者視物模糊,嚴重者甚至會失明。進入老年后,比較常見的與年齡相關的眼科疾病還有黃斑變性等。如果健康意識薄弱,容易延誤治療時機,導致不好的預后。
因此,預防尤為重要。以糖尿病為例,一型糖尿病確診以后,五年要進行眼科的規律檢查,根據視網膜病變的程度,來制定篩查的間隔時間。如果是二型糖尿病,原則是一旦確診,立刻同步進行眼科檢查,而且做好定期檢查。如果病變已經存在,并且需要治療,檢查間隔周期還會縮短。
“大概90%以上的外界信息都是通過視覺系統獲取的,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如何提高重視程度都不為過。”陸濤補充,要重視眼底疾病的科普工作以及早期的篩查工作。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