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要求推進電子病歷、智慧服務、智慧管理“三位一體”的智慧醫院建設和醫院信息標準化建設。近日,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南大一附院”)黨委書記廖嵐近日在做客人民健康訪談時,分享了公立醫院在智慧醫院建設方面的創新實踐和看法。
“智慧醫院建設的目標,要圍繞‘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實現醫療質量、醫療服務以及醫院管理的全面升級和數據互聯互通,最終達到構建全周期、全場景、全域聯動的智慧化醫療服務體系,助力‘健康中國’戰略落地生根。”廖嵐說。
近年來,南大一附院一直高度重視電子病歷系統建設,在2024年就通過了電子病歷應用水平六級。如何進一步強化電子病歷應用對醫院管理的實際作用?廖嵐認為可從以下四方面著手:“一是通過加強包括病歷質量在內的醫療質量管理,確保病歷的完整、準確和邏輯清晰,為臨床診療、教學科研及法律訴訟提供可靠依據;二是通過數字化手段存儲和管理病歷信息,推行病歷無紙化,避免傳統紙質病歷帶來的手寫誤差、丟失、損壞等問題;三是通過優化醫療服務流程,讓患者通過電子病歷管理系統,在線預約、掛號、繳費,改善就醫體驗,提高醫療服務效率;四是通過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平臺,為患者節省醫療費用,醫務人員也可通過系統,快速查看患者跨醫療機構的歷次就診記錄和檢查結果。”
廖嵐介紹,近年來,為進一步優化醫療服務流程、提升智慧服務水平,南大一附院著力探索數字化技術在醫患交互、患者宣教等服務場景的應用,改善患者就醫體驗。她說:“我院構建了就診全流程閉環管理,實現了‘診前-診中-診后’一體化服務。例如,診前推出‘一碼’暢通就診模式,患者可通過電子二維碼完成掛號、繳費、候診、檢查預約等全流程服務;診中,醫院除了實現醫保移動支付功能外,還通過高精度AR導航系統,幫助患者快速找到診室、藥房等位置;診后,患者還可通過互聯網醫院,實現在線問診、電子病歷、藥品到家等服務,此外,醫院還推出了上門護理服務,為失能、半失能患者提供居家服務。”
針對住院患者,南大一附院緊扣“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路”服務理念,打造“智能住院小助手”,優化住院服務流程。廖嵐說,患者可以通過多渠道線上辦理出入院手續、分時段預約檢查檢驗、住院費用預結算和床旁結算,平均節省患者入院等待時間30分鐘。同時,醫院AI隨訪可實現術后康復、慢病管理的個性化追蹤,大幅提升患者依從性。
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分布是我國醫療衛生領域的重要事業之一。對于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廖嵐介紹說:“我們打造5G+遠程會診中心,向下輻射基層醫療機構完成疑難病例協同診療,向上對接國家級專家資源,切實推動優質資源下沉,提升患者就醫體驗。”
隨著技術進步、人口老齡化加速以及醫療需求的不斷增加,智能醫療設備的市場需求也在持續提升。“智能醫療設備的普及與應用不僅能夠提升醫療服務的智慧化和個性化水平,還能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高醫療服務效率和質量,為患者提供更優質、更便捷的醫療服務。”廖嵐認為,結合人工智能技術,智能醫療設備通過采集患者個體數據,可以助力實現從“千人一方”向“一人一方”的精準醫療轉變,大大改善患者的治療體驗和康復效果。同時,智能醫療設備的優勢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還在于其重構醫療生態的潛力。
對于智慧醫院建設規劃,廖嵐表示:“在未來3至5年,我院將以需求、問題、目標、結果為導向,按照‘強基礎、補短板、揚優勢’建設思路,以‘要素集成、功能整合、流程優化、過程控制、數據融通、數智賦能’為實施路徑,注重系統集成、注重過程控制、注重‘三醫’協同、注重數智賦能,圍繞醫、教、研、管、服、防六大業務域,打造‘向新向質向未來’的2116智慧醫院體系。”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