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節,粽葉飄香,軟糯的粽子、咸香的鴨蛋、可口的糯米糕等美食讓人垂涎欲滴。然而,對于糖友或血糖偏高人群來說,這些美食卻是“甜蜜陷阱”,稍不注意就可能引發血糖飆升。如何在享受節日氛圍的同時,平衡飲食與健康需求,成為糖友及怕糖人群關注的焦點。
從中醫角度來看,血糖升高的根源與脾臟功能密切相關。《黃帝內經》早有記載:“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脾臟如同人體的“能量調度站”,不僅負責將食物轉化為氣血精微,更承擔著將這些營養物質輸送至全身的重任。當脾臟運化功能失調時,食物中的糖分無法被有效轉化利用,就會在血液中堆積,從而導致血糖升高。而糖尿病,在中醫中多被歸為“消渴病”范疇,核心病機正是脾胃虛弱、運化失常,致使水谷精微代謝紊亂,進而出現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等癥狀。因此,中醫絡病理論提出:血糖偏高,“從脾論治”的新思路—— 通過調理脾臟功能,恢復代謝平衡,才是調理血糖的根本之道。
基于中醫理論,血糖偏高人群的飲食調理需圍繞“健脾”原則選擇。以下這份紅黑榜,助你科學選擇食物,“平穩”過節。
紅榜推薦:穩糖安心之選
雜糧粽:傳統糯米粽升糖指數高,不妨選擇以燕麥、蕎麥、糙米等雜糧為原料的粽子。這些雜糧富含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減輕脾臟運化負擔,使脾臟能更高效地將食物轉化為氣血精微。同時,雜糧緩慢釋放糖分,給予脾臟充足時間進行代謝處理。
清蒸魚類:端午餐桌上的魚,建議采用清蒸的烹飪方式,少油少鹽,既能補充優質蛋白,又不會給血糖帶來負擔。
涼拌時蔬:黃瓜、苦瓜、芹菜等涼拌蔬菜,清爽可口,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幫助脾臟更順暢地完成水谷精微的吸收與轉化,在控糖的同時滋養脾臟。
植物飲料:佐餐可以選擇不升糖還能調節血糖的植物飲料,例如專為糖友及控糖人群打造的津力旺植物飲料。該飲品由以嶺健康研究院精心研發,以“益氣養陰、健脾運津”為核心理念,甄選絞股藍、山楂、山藥、烏梅等6種藥食同源成分,科學組方且不添加糖。津力旺成分中的烏梅、山楂等自帶酸甜滋味,既滿足口感需求,又規避了傳統含糖飲料的風險。無論是搭配美食,還是日常飲用,都能為血糖健康保駕護航。津力旺的獨特組方還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而且憑借創新實力和過硬品質入選iSEE全球食品創新獎。
黑榜避雷:高糖隱患食物
蜜餞粽、豆沙粽:這類粽子糖分極高,餡料中的白砂糖、豆沙等會使血糖快速升高,糖友應盡量避免。
甜咸鴨蛋:部分地區的甜咸鴨蛋加入大量糖分腌制,看似不起眼,實則糖分含量不低,需謹慎食用。
糯米制品:除了粽子,像糯米糍粑、年糕等,粘性大、消化吸收快,容易導致餐后血糖大幅波動。
鮮榨果汁:鮮榨果汁只保留了水果中的果糖、水分和部分維生素,而能延緩糖吸收的纖維素卻被丟棄。例如1杯橙汁(約240毫升)的果糖含量相當于3個鮮橙,但飽腹感卻不如直接食用鮮果,這容易讓身體在不知不覺中攝入大量果糖。果糖脫離了膳食纖維的束縛,從內源性糖變成游離糖,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刺激血糖升高,糖友及怕糖人群應盡量避免飲用。
端午健康小貼士:控糖需「三管齊下」
飲食搭配原則:每餐遵循「雜糧占 1/3、蛋白質占 1/4、蔬菜占 1/2」的比例,避免單一主食過量;
進食順序調整:先吃蔬菜和肉類,再吃主食,可延緩血糖上升速度;
餐后適度運動:用餐后 30 分鐘進行 15-20 分鐘散步,有助于促進血糖利用,建議心率控制在(170 - 年齡)次/分鐘以內。
端午的意義不僅在于品嘗美食,更在于對健康的珍視。控糖也不是“苦行僧”,而是智慧的選擇,避開高糖陷阱≠放棄美味,學會將「從脾論治」的中醫智慧融入日常生活。愿您在這個端午粽享安康,血糖平穩,與家人共赴美好時光。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