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周邊文創的熱度持續攀升,各類文創產品憑借獨特的文化符號吸引了消費者的目光。不過,周邊文創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痛點,影響著大眾的消費體驗。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337名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質量參差不齊、同質化嚴重、文化內涵挖掘不足是受訪者認為當前周邊文創最需要改進的3個方面。提升大眾的周邊文創消費體驗,59.3%的受訪青年期待搭建線上線下聯動的“沉浸式”體驗場景。
26歲的互聯網公司員工楊欣怡感覺,現在周邊文創產品同質化比較嚴重。“不管到哪兒,賣的周邊文創大抵都是筆記本、冰箱貼、水杯、絲巾這些,即便是不同的IP,設計出來的物件搭眼一瞧都差不多。沒什么獨特性的周邊文創我就不會買了。”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本科生陳柏彤喜歡購買游戲的周邊文創,她感覺現在不少周邊文創產品的價格比較高。“我認可IP應該有溢價,但我感覺有些產品的溢價過高了。”陳柏彤有一次幫朋友買一款徽章,“不限售,做工也算不上精美,就要50元一個”。
此外,陳柏彤感覺現在周邊文創產品還存在跟風抄襲、盜版的情況,“希望有更多原創、新的元素”。
當前周邊文創產品有哪些需要改進的方面?數據顯示,質量參差不齊(55.2%)位列第一,其次是同質化嚴重(51.2%),文化內涵挖掘不足(46.9%)排在第三位,其他主要還有:售后保障不到位(37.8%)、定價偏高(34.4%)、盜版泛濫(33.1%)。
陳柏彤期待,不同IP的周邊文創能各有特色、百花齊放,她也很期待AI與周邊文創的結合,“最好是消費者能參與創作,這樣能跟產品有更多互動,也可以有個人專屬的體驗”。同時,陳柏彤提到,“材質做工也要提上來”。
楊欣怡認為,周邊文創的設計者要多關注自己獨特的IP,可以以系列化的模式推出產品。“像故宮的文創,會依托某個文物開發出一系列產品。”楊欣怡還提到,現在很多周邊文創都是蓋紀念章、賣明信片,“過于形式化,沒什么意思”,她希望加入一些定制化的內容。“如果我能在某個特定時間收到以自己名義寄來的明信片,或能寄給別人,就更有趣了。”
此外,楊欣怡希望周邊文創產品有價格分層。“在合理的前提下,如果能開發出不同價位、面向不同人群的產品,應該也很不錯。”
趙雨陽曾在一家博物館工作了半年,負責一些周邊文創的講解介紹工作。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她建議,周邊文創產品的設計應更多地考慮受眾。“我之前工作的博物館,因為有不少青少年來參觀,就推出了一款可以拼接的積木文創,但操作難度非常大,超出了孩子們的能力范圍,這就不太合理了。另外,我認為目前一些博物館的活動品類相對單一,要豐富內容和品類,讓更多文化依托周邊文創‘出圈’。”
如何讓大家在購買周邊文創產品時有更好的消費體驗?調查中,59.3%的受訪青年期待搭建線上線下聯動的“沉浸式”體驗場景,如主題快閃店;52.7%的受訪青年建議優化定價策略,推出梯度價格產品;52.7%的受訪青年希望增強產品實用性,設計兼具藝術性與日常功能;50.9%的受訪青年期待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如消費者參與IP元素組合和設計;41.3%的受訪青年認為要采用環保材料與包裝,倡導綠色消費理念。
受訪青年中,00后占20.9%,95后占41.0%,90后占38.1%。男性占40.8%,女性占59.2%。生活在一線城市的占31.5%,二線城市的占41.2%,三四線城市的占23.4%,城鎮或縣城的占3.4%,農村的占0.5%。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