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歲的張先生年輕時是個運動達人,跑步打球踢毽子樣樣在行。然而,近一年多他卻頻頻“失控”,出現走路不穩,磕磕絆絆,甚至會無緣無故跌倒。家人帶著他在當地醫院從頭到腳查了個遍,都沒有發現明顯的問題,經過多方打聽慕名來到潞河醫院神經內科運動障礙門診。接診醫生經過詳細問診和查體后,立即為張先生安排了步態平衡測試儀檢查,結合影像檢查、多巴負荷試驗等,高度懷疑他患上了進行性核上性麻痹這一非典型帕金森綜合征。隨后,經過神經內科疑難病會診專家確定,立即給予針對性治療,張先生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癥狀明顯好轉。
步態是人體最精密的“生物密碼”,人類行走需要大腦、神經、肌肉和關節的精密配合,任何環節出現異常都會引發步態異常,不同的疾病呈現不同的步態特點,比如痙攣步態、偏癱步態、剪刀步態、共濟失調步態、蹣跚步態、凍結步態、慌張步態等。傳統診斷主要依賴醫生肉眼觀察,而細微的步態偏差常被忽視。張先生的“跌倒危機”正是如此——常規檢查難以捕捉的平衡失調,卻是神經退行性病變的關鍵信號。
步態平衡檢測系統融合深度視覺傳感與三維運動捕捉技術,通過200萬次/秒的動態追蹤,AI算法實時追蹤132個骨骼點軌跡,將步頻、步長、重心偏移等數據與10萬例健康模型對比,精確計算和分析臨床運動學參數,結合大規模正常人群數據模型,利用AI技術對運動功能做出客觀全面評價,分析生成18項量化報告,將患者行走時的微小震顫、重心偏移等“隱形異常”轉化為毫米級量化數據,如同為診療裝上了“智能顯微鏡”。這項國際前沿的無接觸檢測技術,讓受檢者無需在身上綁帶傳感器等額外環節,可以有效還原患者日常的行走狀態,患者在自然行走間即可完成精準評估。
在醫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潞河醫院神經內科團隊將這項智能檢測技術融入“篩-診-治-研”全鏈條。AI技術不僅能識別步態異常,發現亞臨床期步態異常,預警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癥等神經退行性疾病風險,還能通過長期追蹤建立“數字療效檔案”,量化康復效果,動態調整完善治療方案。例如,帕金森患者的步長改善0.5厘米、凍結步態減少30%,系統會自動提示治療方案優化方向。對于張先生這類復雜病例,AI數據結合影像和實驗室檢查等,讓診斷效率大大提升。
跌倒并非是年老的“必然”,步態失常背后可能是神經系統的呼救。潞河醫院神經內科以步態平衡檢測技術為依托,用數據照亮診療盲區,為患者筑起防跌防線。如果您或家人出現行走不穩、平衡障礙、莫名跌倒等癥狀,請及時就診,在專業醫生的幫助下用科技守護您“腳下的安全感”。
神經內科運動障礙普通門診:每周一至周四下午
神經內科運動障礙主任門診:每周五上午
神經內科特需門診:每周二上午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