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積水潭醫院多學科協作成功救治一例創傷合并心肌梗死的復雜危重癥患者。心臟大血管外科聯合創傷骨科專家7小時連續完成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OPCABG)與右小腿截肢術,突破了復合外傷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禁區,為患者帶來生的希望。
生死抉擇:當創傷遇上“不定時炸彈”
70歲的患者陳先生因意外事故被鋼絲絞傷導致右下肢毀損合并左髖骨折,緊急送至北京積水潭醫院救治。經急診評估,其右踝部存在開放性骨折伴有大面積皮膚壞死,左髖關節完全脫位,進一步檢查發現心肌損傷標志物顯著升高,確診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血管內科立即為患者做冠狀動脈造影,結果顯示其左主干及三支主要血管存在重度狹窄,左心室射血分數低至30%,心臟功能已處于崩潰邊緣。
此時,醫療團隊面臨兩難抉擇:若先行截肢手術,術中有創操作可能引發致命性心源性休克;若優先處理心臟問題,下肢進行性壞死感染將迅速導致膿毒血癥。更危急的是,患者已出現發熱,心肌缺血與下肢感染形成惡性循環,猶如一顆隨時可能引爆的“不定時炸彈”,任何一個環節處理不當都可能致命。
破局之道:多學科協作下的“同臺雙術”
面對兩難境地,醫務部迅速啟動多學科診療(MDT)機制,召集創傷骨科、心血管內科、心臟大血管外科、麻醉科、重癥醫學科等10余個科室專家共同制定手術方案。
經專家討論,為保證患者生存及康復的可能,此次手術將打破常規分期的手術模式,利用一次麻醉同期完成心臟搭橋與截肢,避免二次手術風險,以確保患者最大程度的安全及獲益。同時,心臟手術采用非體外循環技術,避免體外循環對凝血功能及炎癥反應的激化,降低術后腦梗、腎衰風險。截肢術式保留膝關節功能,為未來假肢安裝預留生理基礎,最大限度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此外,為確保腦、心灌注穩定,麻醉科將采用靜吸復合麻醉聯合有創血流動力學監測,實時調控心臟前后負荷。同時,為避免出現感染,醫療團隊將在術前強化抗感染治療,術中嚴格分區操作(先無菌心臟手術,后污染截肢創面),術后隔離轉運降低交叉感染風險,形成感染控制閉環。4月3日,在麻醉科副主任張偉團隊完成患者麻醉后,醫療團隊展開多學科聯合救治。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李慶團隊首先經胸骨正中切口實施開胸手術,運用乳內動脈聯合大隱靜脈成功搭建5支血管橋完成血運重建。隨后創傷骨科李宇能主任醫師與姚東晨醫師團隊接力完成右下肢徹底清創及截肢術,術中輸血管理團隊通過精準調配自體血與成分血保障了循環系統穩定。
術后患者轉入重癥醫學科,在主任王郝團隊與心臟大血管外科副主任楊毅的共同監護下,患者于術后2小時順利拔除氣管插管,24小時內實現ICU轉出。康復團隊早期介入開展預防性治療,有效避免了深靜脈血栓形成及心肺功能惡化。目前,患者心肌酶譜指標已恢復正常,截肢創面愈合狀況良好,現正進行系統性康復訓練。
患者之聲:信任背后的生命托付
家屬的信任是手術成功的重要支點。患者的女兒說:“醫院的MDT團隊給出的聯合救治方案為我父親今后的康復提供了希望和轉機。”
隨著老齡化社會加速,慢性病與創傷共存的病例將持續增加。北京積水潭醫院此次探索打破專科壁壘、整合資源實施聯合手術,不僅成功挽救生命,更實現了醫療質量與效率的“雙提升”,為我國復雜疾病救治提供積水潭方案。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