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晨的陽光灑在大興區人民醫院的門診樓前,患者駕車駛入院區時,曾經“一位難求”的停車場如今秩序井然——這背后,是醫院主動縮減職工停車位、優先保障就診車輛的暖心調整。從入院第一步的停車便利開始,這所醫院正以看得見的變化,將“人文關懷”刻進就醫的每一個細節。
過去,醫院周邊交通擁堵、就診高峰時段車輛截流等候時間長等問題,像一道無形的屏障,讓不少患者還未就診就先添了幾分焦慮。為切實破解這一群眾急難愁盼,醫院精準施策,打出一套停車改革“組合拳”,在保留部分醫療急救保障車位的基礎上,將504個車位全面向患者開放,通過科學規劃重點增加門診區域停車位,最大限度縮短患者從停車到就診的距離,同時推出精準預約就診服務,引導職工綠色出行,并通過人車分流改造、拓寬地鐵口大門、增設語音和人員引導等管理措施,讓就醫流程從入院起就順暢有序。“以前來醫院看病,光找車位就得等一個多小時,現在開車過來直接就能停,太方便了!”這是近期患者的普遍感受,這份便捷不僅緩解了周邊交通壓力,更讓患者實實在在感受到就醫體驗的提升。
穿過井然有序的停車場走進門診大廳,明亮潔凈的環境瞬間驅散了就醫的焦慮。重新規劃的指引標識清晰醒目,從掛號區到診室、從檢查室到藥房,箭頭與文字如同無聲的向導,即便是初次就診的患者,也能輕松找到方向。在一站式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正耐心為老人解答醫保政策,幫行動不便的患者完成預約掛號,原本需要在多個窗口輾轉的流程,在這里“一站式”搞定,效率與溫情在此自然交融。
掛號大廳內,身穿藍馬甲的志愿者與導診人員始終穿梭在人群中。他們熟稔地幫助患者操作自助機完成電子掛號,指導他們掃碼取藥,推著輪椅護送行動不便的患者前往診室,用一句句“您別急,我幫您”化解著患者的局促。而門診區域的優化調整,更讓就醫動線實現了“短而順”的升級——內科與外科診室按病種分層布局,避免了不同科室患者的交叉擁堵;采血大廳、放射科等高頻檢查科室集中設在門診樓一層,讓基礎檢查“下樓即達”。這種相關科室“組團式”聚集的設計,搭配電子叫號系統的實時動態更新,不僅大幅縮短了患者在各區域間往返的距離,更減少了盲目等待的焦慮。這樣的便捷背后,是醫院多部門多次實地推演、反復優化布局方案的細致考量,每一步動線的設計都是“以患者為中心”的初心體現。
就診時,醫生診室的電子屏上清晰展示著各項檢查報告,手寫處方已被電子醫囑取代,通過系統直接同步至藥房,患者手中的流程單成為全程“通行證”——無需再攥著一堆紙質單據在各窗口間輾轉。檢查環節,各科室電子信息實時流轉,影像報告、檢驗結果如同“坐上了直通車”,迅速抵達醫生工作站,既避免了重復排隊的繁瑣,也杜絕了單據遺失的隱患。取藥時,醫務人員通過掃碼流程單上的二維碼即可調取電子處方,核對信息后輕聲講解用藥劑量與禁忌;對行動不便的患者,醫院還提供快遞送藥上門服務,將關懷延伸到院外。
從停車規劃的便捷到院內環境的精心打造,從系統升級與無紙化辦公的全面推進,到就診流程的全方位梳理與優化,這些看得見的變化從來不是單一部門的“獨角戲”,而是全院“握指成拳”的協作成果。全院上下摒棄部門界限,朝著“讓就醫更舒心便捷”的共同目標奮力向前,讓每一項便民舉措精準落地,化為患者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這便是真正的“醫靠”!不僅有醫療技術的堅實托底,更有發自內心的人文關懷——是停車時的“位”你著想,就診時的“碼”上便捷,是動線設計里的“短”距離考量,更是全程陪伴中的“暖”心話語。如今,大興區人民醫院正以這份“握指成拳”的合力,讓就醫不再冰冷,讓健康守護更有溫度。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