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張萍 王秋雨
在當今社會,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人類健康的重大威脅。心房顫動(簡稱房顫)作為臨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被稱為“21世紀的心血管流行病”。最新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全球45歲以上人群中約每3-5人中就有1人可能發病。我國房顫患者人數目前估測已突破3000萬(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volume 21, pages841–843 (2024);2022黃從新柳葉刀子刊認為人數約2000萬,2023中國房顫指南認為1200萬),相當于全北京市常住人口的1.5倍,是全球房顫患病率最高、患者最多的國家之一,仍有增加趨勢。尤其是這一疾病與年齡增長呈現強關聯性:50歲后每增長10歲,患病風險便翻倍增長,80歲以上高齡人群中,房顫發病率高達10%以上,其增長趨勢與人口老齡化浪潮形成危險共振。
更值得警惕的是,房顫與腦梗死之間存在致命關聯。研究表明,房顫患者發生腦梗死的風險是健康人的5倍。此類腦梗死往往起病急驟、后果嚴重,具有極高的致殘率與致死率。隨著當今社會慢性疾病負擔日益沉重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持續蔓延,這一“心腦共病鏈”正在呈現加速之勢,亟需提高公眾認知與防控意識。
【科普課堂】 房顫:為腦梗埋下“心”的隱雷
房顫是血栓形成的“溫床”,其引發腦梗死的機制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房顫使心房失去規律收縮,心腔內血流變得紊亂,尤其在左心耳等解剖結構中,極易發生血液淤積與血栓形成。一旦這些血栓脫落,便如“不定時炸彈”隨血流進入腦動脈,造成血管栓塞,后果往往極為嚴重。另一方面,房顫常伴隨慢性炎癥狀態,可損傷血管內皮、加劇動脈粥樣硬化,從而進一步提高腦梗死的發生風險。
1.“三高”特征:生命質量的殘酷剝奪
房顫相關腦梗死有別于普通卒中,呈現出更高的致死率、更嚴重的致殘性和更頻繁的復發傾向。梗死范圍往往更廣,主要累及供應大腦主干血流的動脈,常導致偏癱、失語甚至昏迷等急危重癥,急性期死亡率高達20%-30%。即便幸存,許多患者也難以恢復基本生活能力,部分人需長期臥床照護,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壓力和負擔。更有研究提示,房顫相關卒中復發率顯著升高,使患者長期處于“反復打擊”的陰影中。
2.隱匿殺手:無癥狀房顫的致命陷阱
更需警惕的是,并非所有房顫都會以心悸、胸痛、頭暈、運動耐力下降等明顯癥狀示警。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毫無察覺,這種“無癥狀性房顫”常在患者發生了腦梗死等嚴重后果后才被發現,令人猝不及防。臨床數據顯示,因缺血性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入院后發現房顫的患者占比高達四分之一,卻因平時無明顯癥狀導致長期漏診。尤其是陣發性房顫,發作時間短、不易捕捉,但其引發卒中的風險卻幾乎無異,堪稱“隱形殺手”。
3.年輕化趨勢:擊碎“老年病”認知誤區
盡管房顫常見于老年人群,但近年來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該疾病正呈現出明顯的年輕化趨勢。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睡眠障礙、飲酒等諸多慢性疾病與不良生活方式,正成為誘發中青年群體房顫的“隱形推手”。臨床中不乏中青年患者因忽視相關癥狀或缺乏重視,最終致死致殘,令人扼腕。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房顫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心腦健康的警鐘,應為每一個被快節奏和壓力裹挾的年輕人敲響。
4.經濟重負:心房顫動背后的社會代價
房顫相關腦梗死不僅是醫學上的棘手挑戰,更是社會層面的支出黑洞與不穩定隱患。其治療周期長、康復過程復雜、長期照護壓力大,帶來的經濟負擔遠遠超出多數人想象。據國際評估機構測算,由此造成的年度損失以百億元計,尚未包括家庭陪護成本、勞動力損失與精神負擔。一場因房顫所致的腦梗死,往往意味著一個家庭經濟結構和社會地位的崩塌,也對全社會的醫療保障體系構成持續沖擊。
【科普課堂】 防治策略:守護心跳的“四重奏”
房顫雖兇險,但可防可控可治。現代醫學已提供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防治策略,關鍵在于“早識別、早干預、全程管理”。掌握以下方法,就像為心臟裝上“智能管理系統”,讓健康主動權回歸你我手中。
1.早發現——人人都是“心律偵探”
房顫目前仍需要專業的醫生通過心電圖進行診斷。但隨著科技的進步,一些智能可穿戴設備(如華為手表、Apple Watch等)已具備房顫監測提示功能,雖不能替代醫學診斷,但可提供重要提示作用。
日常自測也同樣重要,若脈搏出現跳動不規律、忽快忽慢,或通過電子血壓計提示脈率不整,均應引起警覺。可穿戴設備在運動或靜息狀態下發現“心跳異常”,也應及時就醫排查房顫可能。
2.科學預防——精準攔截“腦梗風險”
由于房顫與腦梗死之間的致命性關聯,因此,對血栓高風險人群的精準識別與干預,是房顫防治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需要格外警惕的包括:
(1)年齡超過60歲;
(2)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心力衰竭、腎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
(3)既往有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病史;
(4)有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外周血管疾病等共病的人群。
對于已經確診房顫的患者,若同時具備上述風險因素,應在專業醫生評估下,盡早啟動口服抗凝治療,以防止血栓形成。目前,常用的抗凝藥包括傳統的華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藥(NOACs),后者因服用方便、監測要求低、出血風險更可控,正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值得提醒的是,阿司匹林雖為常見抗血小板藥物,但在房顫相關腦梗的預防上作用有限,不能替代抗凝治療。
而對于尚未確診房顫的高危人群,若同時具備上述危險因素,也不應掉以輕心。此類人群建議定期進行心電圖篩查或佩戴可穿戴式心律監測設備,盡早發現可能存在的房顫風險,避免錯過干預時機。
此外,對于存在出血高風險、抗凝禁忌或長期服藥困難的患者,經專業醫生評估后亦可考慮實施左心耳封堵術。該微創術式通過介入手段封閉房顫血栓高發部位——左心耳,從而降低血栓形成與脫落的風險,為患者提供替代性保護屏障。
3.根治技術——修復心臟“電路故障”
對于已經確診房顫的患者,目前更建議通過醫學手段從源頭上及逆行治療。傳統的藥物在部分患者中可發揮改善癥狀及節律控制作用,但總體而言,藥物治療存在療效不穩定、復發率高及長期用藥副作用等局限,特別是在年輕患者和癥狀明顯人群中難以滿足長遠控制的目標。如今,隨著心臟電生理技術的發展,導管消融術為眾多房顫患者帶來了根治希望。導管消融是一種微創介入手術,醫生通過股靜脈等血管送入一根柔軟的導管直達心房內,對導致房顫的異常放電灶進行定位消融,就像在心房內制造出一條“隔離帶”來阻斷錯誤電信號,從而恢復正常心律。該技術已非常成熟,患者術后第2天即可出院,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在經驗豐富的心律失常中心,針對陣發性房顫的消融成功率可達90%左右,持續性房顫成功率約70%。對于房顫癥狀反復發作、生活質量受影響、希望早期恢復心律穩定的患者而言,導管消融不再是“最后手段”,而應被視為值得優先考慮的主動干預選項。現代醫學不再只是“保守控制”,而是通過精準醫療干預,幫助患者告別房顫困擾,讓心律重歸和諧正軌。
4.生活處方——生活中的“護心密碼”
房顫的防治不止于醫院內的治療,更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嚴格執行“處方”。所謂生活處方,即根據房顫患者或高危人群的情況制定的生活方式指導,涵蓋衣食住行的點滴習慣。
首先,在飲食上提倡清淡均衡,避免暴飲暴食。堅持戒煙限酒(每周酒精攝入應≤30g),避免酗酒等不良嗜好。規律鍛煉是處方中重要一環:建議每周進行210分鐘的中等至高強度的體育鍛煉,如快走、太極等,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但要避免過度運動。對于超重或肥胖人群(BMI>27kg/m2),建議循序漸進地減重至少10%。與此同時,要將血壓盡量控制在120-129/70-79mmHg范圍,糖尿病患者要有效控制血糖水平。良好的生活作息同樣關鍵,保證充足睡眠,盡量避免熬夜,必要時應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等睡眠障礙。
對于已經接受治療的房顫患者,“生活處方”還包括堅持藥物治療和定期隨訪:按醫囑服用藥物,切勿自行中斷;并定期復診,讓醫生評估心律控制情況和調整用藥。家人支持在此過程中也不可或缺——與家屬共同學習房顫管理知識,在生活起居上給予照顧和監督,將極大提高長期管理的效果。可以說,良好的生活方式就是一劑看不見的“長期處方”,貫穿于房顫防治始終,幫助患者改善生活質量,降低復發與并發癥風險。
【科普課堂】 國家護盾:從個人守護到全民保障
在房顫的防控戰線上,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正在持續加碼,為14億人的健康心跳構筑起更加堅實的制度屏障。隨著國家推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提升人民群眾健康素養水平。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工作逐步納入國家公共衛生戰略,房顫作為腦卒中高危誘因之一,也被納入重點干預范疇,相關保障舉措不斷優化。例如,近年來多款新型口服抗凝藥物(NOACs)以及導管消融陸續納入國家醫保,極大降低了房顫患者規范治療的經濟門檻。患者的自付比例明顯減少,讓更多患者可以“治得上、治得起、治得好”。這不僅提高了房顫治療的可及性和依從性,也為預防房顫相關腦梗死提供了可持續的制度支撐。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牽頭下,各地已陸續推進心腦血管疾病早期篩查與綜合干預工作,立足醫療機構慢性病健康管理和診療服務,加強個體化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綜合評估,拓展機會性篩查。使房顫不再是“個體的隱患”,而成為國家重點監測管理的一部分。部分地區還積極探索“家庭醫生+智能穿戴設備”聯動管理模式,通過基層首診、信息互通,實現早識別、早干預。分級診療制度的逐漸落實,也使得房顫的規范診治不再僅限于大醫院。通過專科聯盟、遠程會診、藥學服務延伸等手段,基層醫生在房顫識別與管理中的能力不斷提升,讓防治資源更公平地覆蓋廣大基層與邊遠地區。
房顫,是隱藏在心跳背后的躁亂節奏,更是通往腦梗死的致命陷阱。它可能悄然無聲,卻足以改變個人、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命運。唯有主動防控、規范管理,才能阻止這場由心而起、禍及大腦的連鎖事故。
【專家檔案】:
【張萍】 清華大學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副院長,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副院長,清華大學精準醫學研究院副院長、心血管中心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心律失常科普首席專家。曾獲 “人民好醫生”“白求恩式好醫生”“中國杰出起搏貢獻獎”“21世紀中國心電貢獻獎”“首都最美巾幗奮斗者”,清華大學第十九屆“良師益友”等稱號。
社會兼職: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醫師分會常務委員、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數智健康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心律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力衰竭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促會心律心電分會副主任委員、海峽兩岸醫藥技術交流協會心血管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全科醫師心血管能力提升委員會秘書長等。
《中國畢業后醫學教育雜志》執行主編、《ESC cardiovascular》副主編、《PACE》、《Cardiology Discovery》、《中華心血管病雜志》、《中華心律失常雜志》、《中國起搏與電生理雜志》、《中華心力衰竭與心肌病雜志(電子版)》、《中華老年多器官雜志》、《臨床心電學雜志》等編委。
科研成就:在Circulation、EHJ、PACE等期刊發表論文200余篇,主編論著5部,高教出版社《內科學》副主編。曾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十二五科技支撐項目、973子課題等基金資助。曾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中華醫學科技獎、華夏醫學獎等。
專業方向:心律失常診治,疑難心血管疾病診治,在心臟性猝死防治、遺傳性心律失常領域貢獻突出。
【門診時間】:周二、四(上午),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門診樓三層國際醫療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