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目背景與實施情況
20世紀90年代中期,河南是艾滋病發病率較高的省份,其疫情較為嚴重的縣,大都是國家級或省級貧困縣。由于非法采集原料血漿中的違規操作,造成交叉感染,使經血傳播的艾滋病病人迅速增多。發病人群的年齡多在30歲至50歲之間,以青壯年為主,嚴重危害著社會和每一個家庭,許多家庭甚至面臨貧病交迫、家破人亡的處境,因艾滋病帶來的恐懼和嚴峻的社會現實已嚴重影響了人民的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戰勝艾滋病,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為加強艾滋病防治工作,遏制艾滋病流行蔓延,我國政府成立了專門的管理部門,出臺了一系列防治艾滋病的政策:2003年,“四免一關懷”政策實施;2004年,成立國務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主要負責研究制定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大方針、政策和規劃,協調解決全國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并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為充分發揮中醫藥在艾滋病治療中的作用和優勢,體現黨和政府對艾滋病患者的關懷,原財政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04年8月在我國五省實施中醫藥治療艾滋病試點項目,由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為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提供免費中醫藥治療。河南省中醫藥治療艾滋病試點項目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作為國家第一批中醫中藥治療艾滋病關愛項目之一,為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提供免費中醫藥治療。
二十年來,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指導和支持下,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管理局精心組織,各級醫療機構積極參與,確保了項目的順利實施。
項目以“三統一、三結合”為原則,即統一組織領導、統一治療方案、統一評價標準,臨床救治與科研相結合、固定方藥與辨證施治相結合、中醫藥治療與抗病毒治療相結合。構建了“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的組織架構,形成了科學有效的防治策略。通過定期巡診會診、科研管理、監督檢查等機制,確保了項目的高質量運行。
【二】項目成果展示
經過二十年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河南省中醫中藥治療艾滋病試點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項目創新提出了“氣虛為本”和“脾為樞機”的中醫病理理論,提出了“斡土化氣”的中醫治療法則,構建了完善的艾滋病中醫基礎理論體系。凝聚河南省中醫藥治療艾滋病試點項目臨床需求、專家組經驗和臨床研究成果,逐步開發出一系列治療艾滋病的中藥成方制劑,初步形成了河南省中醫藥綜合防治艾滋病成方制劑體系,為艾滋病的臨床治療提供了豐富的用藥選擇。研發了包括“益艾康膠囊”在內的十余種中藥制劑,并在臨床上廣泛應用,有效提高了免疫功能、降低了機會性感染的發生率和發生程度,改善了艾滋病患者的癥狀,提高了生活質量,延長了生存期,降低了病死率。
在科技創新方面,項目依托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AIDS)、河南省重點實驗室等平臺,開展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國自然等多項重大科技專項研究,共承擔國家級及省部級主要課題73項;獲得國家級及省部級獎項23項,其中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近五年來發表艾滋病相關論文616篇;參編著作7部;專利6項等科研成果。制定了《艾滋病常見病證辨證施治技術指導原則》《艾滋病中醫診療指南》等規范性文件,為中醫藥治療艾滋病提供了科學依據。此外,項目還獲得了三個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和多個多種獎項,并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展示推廣,提升了中醫藥的國際影響力。
在人才培養方面,項目通過培訓、帶教、進修等方式,培養了一批高素質、專業化的中醫藥治療艾滋病精銳隊伍。這些人才在臨床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項目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三】未來展望與期待
展望未來,河南省中醫中藥治療艾滋病試點項目將繼續秉承“以人為本、患者至上”的理念,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和創新精神,不斷推動項目向更高水平發展。一是要加強基礎研究,深入探討中醫藥治療艾滋病的作用機制;二是要提高臨床研究的質量和水平,確保臨床療效不斷提升;三是要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新藥新制劑新方法新技術的開發;四是要持續推進中醫藥治療艾滋病的覆蓋面、提升影響力、發揮優勢特色;五是要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國際化推廣實施我們的“中國方案”,為更多患者帶來希望和福祉。
河南省中醫中藥治療艾滋病試點項目實施二十周年,標志著中醫藥防治艾滋病事業邁上了新的臺階。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各級領導和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中醫藥防治艾滋病事業必將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
【撰稿人: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徐立然 郝明玲 李嘉和 孟鵬飛】
【專家檔案】:
徐立然,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國家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專家,全國中西醫結合優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國家中醫藥防治艾滋病專家組成員,國家中醫藥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專家委員會專家,中華中醫藥學會防治艾滋病分會名譽主任委員,世界中聯艾滋病專業委員會會長,世界中聯老年醫學專業委員會第二屆理事會副會長,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協會學術委員會中醫學組副組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傳染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南省中醫藥學會中醫、中西醫結合防治艾滋病分會主任委員,河南省中藥材協會經方經藥研究院院長,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名中醫,2021年獲河南省中醫藥杰出貢獻獎,2019年獲“河南省科技創新杰出人才”稱號,2018年獲“中國好醫生”榮譽稱號。
從事艾滋病中醫臨床及科研及教學工作。創造性提出艾滋病的“氣虛為本、脾為樞機”的理論學說,明確定位中醫藥治療艾滋病的“5個適宜時機”和“5個適宜范圍”;研制了“益艾康膠囊”“參芩龍清肺培元顆粒”“健艾康顆粒”等制劑并獲發明專利。創制中國《艾滋病中醫診療指南》《HIV感染者中醫診療方案》及相關病證的中醫診療方案、路徑和證候診斷標準,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中華中醫藥學會全國頒布實施。
先后承擔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重大專項、中醫藥行業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20余項省部級項目,獲得省部級獎勵11個,國家級成果10余項,發表論文300余篇,取得專利10余個,同時開展與企業的橫向合作,成果轉化5個。
工作團隊:形成了以多學科、老中青三代結構合理、富有創新精神人員組成的科研創新團隊,先后被評為河南中醫藥大學科研創新團隊、鄭州市科技創新團隊、河南省科技創新團隊,現有科研骨干10人,在站博士后5名,在讀博士生6人,碩士研究生20余名。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