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滲透醫療服務全鏈條,從早期篩查到精準治療,從藥物研發到術后管理,為醫療行業“提質增效”提供了強大動能。連日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隨著一系列醫療智能體的落地,上海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賦能生命健康產業,一場健康產業智能變革,正在這里展開。
破解基層痛點
2016年,被稱為“健康守門人”的家庭醫生制度開始在國內全面推行,尤其要解決慢病患者、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的醫療衛生服務問題。作為試點城市,上海從2011年便開始推行家庭醫生簽約制。今年5月18日,上海市衛健委公布一組最新數據:全上海累計家庭醫生簽約數超1100萬人,常住人口簽約率達45%,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重點人群簽約率超84%;上海二級、三級醫院50%門診號源優先向社區開放,實現家庭醫生快捷預約。
但是,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存在不少難點、痛點和堵點。中國第一代全科醫生、中國醫師協會全科醫師分會原會長杜雪平曾坦言,其所在的機構每一個全科醫生要簽500—2000個老百姓,“人手不夠,全科醫生不僅是家庭醫生,還要完成門診、教研、科學、社會等各方面任務,分身乏術。”
針對這類痛點,AI就有了用武之地。5月28日,曜影醫療正式推出“AI家庭醫生”智能體,該產品由曜影醫療與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聯合研發,基于前沿大語言模型技術,為用戶提供智能問診、健康咨詢、長期疾病管理、用藥指導、健康體檢報告解讀、生活方式建議、用藥等全場景醫療健康服務,同時AI家庭醫生智能體能根據每個家庭成員的具體健康檔案、體檢和診療歷史,量身定制健康管理方案,并隨時調整,實現“長期伴隨、精準守護”。曜影醫療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史浩穎表示,該產品與線下醫生的深度診治無縫銜接,讓AI技術與專業醫療資源深度融合,此次發布標志著商業保險的綜合性醫療機構首次實現“AI智能體+真人醫生雙軌服務”全場景應用,開啟家庭健康管理的新模式。
無獨有偶,中國電信上海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電信”)、上海庫帕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庫帕思”)、徐匯區衛生健康委員會、中電信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共同推出醫療智能體,利用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手段,打造“智能體+醫療平臺”應用,通過融合大模型算法與權威醫學知識,為家庭醫生打造全場景臨床智慧決策支持系統。“它不僅是數據平臺,更是臨床醫生的‘數字分身’,集識別(理解)、思考、記憶(聯系)、精準檢索與聚合于一身。”上海電信人工智能產品中心產品經理龔偉表示。
記者注意到,與多數醫療機構選擇與第三方合作不同,曜影醫療選擇接入大模型自主研發AI家庭醫生智能體。這一決策源主要基于數據安全與醫療質量把控考量。其經過多年的經營與發展,構建的龐大自建信息系統,涵蓋EMR電子病歷、慢病管理平臺等核心模塊,是實現個性化AI智能體的關鍵要素。與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合作,充分發揮各方優勢,由醫療團隊深度參與業務邏輯設計,確保AI系統契合醫療機構實際需求與業務流程。
針對AI賦能醫療的新趨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醫院葛均波表示,“人工智能不再僅僅是冰冷的算法與數據,更承載著洞悉病源、預見未來、賦能健康的期望,期待屬于人工智能的智慧未來有更多前沿成果造福患者。”原平安科技公司副董事長、原太平洋保險集團公司CTO戎國強也表示:“AI不是要取代醫生,而是要成為醫生的‘超級助手’。通過人機協同,我們可以將醫生的專業判斷與AI的數據處理能力完美結合,實現更精準、更高效的醫療服務。”
AI成效初步顯現
記者了解到,上海電信推出醫療智能體之后,上海市部分區基層醫院將率先使用和體驗到該智能體的能力,比如常見的手環、手表、血壓儀、血糖儀等,在簽約授權的基礎上通過這些設備采集數據,完整跟蹤和完善簽約用戶的健康數據,為家庭醫生能夠全面和高質量為居民提供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務,增強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史浩穎表示,目前曜影醫療的AI家庭醫生已經在多個重要場景中實踐應用,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慢病管理領域,通過實時監測血壓、血糖等關鍵指標,系統能夠及時發出預警信息,促使患者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針對新手父母普遍存在的育兒焦慮問題,AI家庭醫生智能體提供標準化的育兒建議,例如疫苗接種提醒、常見疾病護理等。在急癥分診場景中,AI家庭醫生智能體通過綜合分析患者的癥狀描述與健康數據,判斷其是否需要線下就醫。此外,AI家庭醫生創新推出“健康檔案全家共享”功能,在獲得患者授權的前提下,家庭成員可以共享健康數據,實現跨代際的健康管理。
也正是看到了AI在醫療領域的廣闊前景,記者注意到,滬上各家醫療機構紛紛在AI領域進行布局。5月29日,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聯合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開發的心臟人工智能體“觀心大模型CardioMind”正式發布。葛均波說,“觀心大模型”在通用基座模型的基礎上,接受了包括指南、臨床試驗在內的大量醫學數據訓練,實現了從病史采集到輔助診斷的全流程智能化,且模型每日都在學習、更新,F場“快診療”背后基于“觀心”的“慢思考”與深度推理機制,旨在減少信息不完整導致的誤診,提升診斷的精準度。上海市肺科醫院繼2024年建成基于大模型的病歷智能生成與質控系統后,不久前,融合WinGPT與DeepSeek雙人工智能模型,推出全能醫療助手“LungSmart”,以技術革新驅動診療全流程升級。
可以說,當前,多模態大模型技術快速迭代,為智慧醫院建設、臨床診療范式革新開拓了新模式和新路徑。商湯醫療首席運營官申田表示,當醫療大模型成為智慧醫院的‘中樞大腦’,多模態技術打通從影像診斷到臨床決策的全鏈條,醫療行業的智能化轉型正從‘選擇題’變為‘必答題’,全景式未來智慧醫院的場景創新路徑將更加清晰。談及未來,史浩穎也表示,曜影醫療對AI醫療未來發展有著清晰愿景。她表示,當前AI在醫療領域應用主要集中在健康管理層面,未來應實現“數字療法”,即借助AI驅動的干預措施直接改變患者行為模式或生理指標,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為實現這一愿景,曜影醫療在多模態大模型應用、智能硬件整合、精準醫學延伸應用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規劃。
“人工智能與大健康產業的融合發展,將催生大量新業態、新模式。”上,F代服務業聯合會會長孫建平表示,未來將進一步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構建更加完善的智慧醫療生態系統。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