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軍事|汽車|游戲|科技|旅游|經濟|娛樂|投資|文化|書畫
夏季養生要“養長”、恬靜養神、情志養生(七情、養德)等,精神調養是養生養身的基本要求,所以大家務必注意要心靜淡定的對待一切,這樣才能減少疾病,強身健體。一、夏應“養長”
在夏天要使人的精神像自然界的萬物一樣郁郁蔥蔥,蓬勃向上,心情愉悅,切忌發怒,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這是適應夏季的養生之道。在精神調養上,祖國醫學認為“冬季要藏”,“春季要生”,而夏季則要“長”。因為夏日炎炎,往往容易讓人心煩意燥,心緒不寧,所以夏天更要心情舒暢,精神要充沛、飽滿、情緒外向,如萬物蓬勃生長一樣,這就是“夏養長”,因為只有神氣充足,人體的機能才旺盛而協調。 二、恬靜養神
中醫認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調神攝生,首貴靜養。《黃帝內經》說:“靜則神藏,躁則神亡。”因此,養神之道貴在一個“靜”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保持在淡泊寧靜的狀態,做到摒除雜念,內無所蓄,外無所逐。因為在這種狀態下,“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這樣有利于防病去疾、促進健康,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壽延年。
這在夏天的意義很大,有些人是不是有疑問,夏天不是要“養長”嗎?這不是矛盾嗎?其實夏天養長是養一種生發的狀態,多做戶外運動,多與人交往,多想積極開朗的事,這樣心情才能暢達;而“養靜”就是要心情平靜,不急不躁,通過自我調理或戶外運動等方式把心中之抑郁燥熱散發出來,正所謂心靜自然涼,心寧而神安。 三、情志養生
“調情志,重養德”是中醫養生理論的重要內容,是養生學不可或缺的,對強健身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黃帝內經》中就強調:“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能夠保持精神情緒的恬靜、安詳,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和雜念,體內的真氣就會始終保持充足的狀態,怎么會得病呢?漢代名醫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方論》中說道 “千般難,不越三條”,即六淫、七情、飲食勞傷。可見在古代人們就已經認識到了七情不僅是致病的因素之一,而且是很重要的因素,現代醫學也證實不良的情緒可以導致多種疾病。所以調養情志是中醫養生防病治病的重要組成部分。
1、七情致病
中醫學將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動統稱為情志,它是人在接觸和認識客觀事物時,人體本能的綜合反應。情志包括喜、怒、憂、思、悲、驚、恐七種情緒,統稱“七情”。每個人都會對各種事物表達出自己不同的情感,這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正如《黃帝內經》里說:“有喜有怒,有憂有喪,有澤有燥,此象之常也。”七情的條達與臟腑功能的正常有著密切關聯,中醫認為每一個臟腑都對應于一種情志——“心主喜,肺主憂,脾主思,肝主怒,腎主恐”。任何事物都有雙重性,一旦情緒過激,比如突然、強烈、持久的情志剌激,超出了人體的承受范圍,就會對相應的臟器造成影響,而產生相應的疾病,故過喜則傷心,大怒傷肝,思慮傷脾,悲泣傷肺,驚恐傷腎。正如《養性延命錄》所說:“喜怒無常,過之為害。”故《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將“喜、怒、憂、思、悲、恐、驚”正式列為致病內因。
(1)喜,指歡喜、高興。
愉悅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對人體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是突然的狂喜,就會喜則氣緩,即心氣渙散。心主血脈,心氣虛則不能行血,血運無力導致血液瘀滯于心脈,出現心悸、心痛、中風甚至死亡。清代醫學家喻昌寫的《寓意草》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案例:“昔有新貴人,馬上揚揚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岳書傳》中牛皋因打敗了完顏兀術,興奮過度,大笑三聲,氣不得續,當即倒地身亡,這些都證實了過度的歡喜對身體有很大的影響,甚至有致命的危害。《儒林外史》有范進少時多次進京趕考,屢考屢敗,到五十多歲終于中舉,由于過度高興,突然顛狂的故事,這是典型的喜傷心的病例。至于現代人因為過喜導致猝死的病例也并不少見。
(2)憂,是指憂愁、苦惱。
人在遇到煩心事的時候適當地憂愁擔心無可厚非,但是憂慮太過,表現為終日憂心忡忡,郁郁寡歡,輕者愁眉苦臉、悶悶不樂、少言少語、憂郁寡歡、意志消沉、獨坐嘆息,重者難以入眠、精神萎頹或緊張、心中煩躁,就會“憂則氣亂”,因氣機紊亂而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出現心悸、胃痛、食欲減退、失眠等種種不適。 (3)怒,即生氣。
適度的生氣有利于氣機的宣泄和情志的調暢,對身體是有益的。但是若暴氣暴怒,“怒則氣上”暴怒傷肝,就會導致肝氣不疏,上犯頭目,出現頭脹頭痛,面紅目赤,肝區疼痛,煩躁易怒,甚至打人毀物。或者氣極反靜,不言不語,俗稱生悶氣,這更有害健康,重者會因氣厥而四肢抽搐,甚至昏厥死亡。《三國演義》中周瑜乃一代英才,文韜武略,英姿勃發,但生性易妒,易氣易怒,被諸葛亮“三氣”之下,大怒不止而暴斃。 (4)、思,即思慮。
每個人在遇到問題時都要思考,但若思慮過度也會導致多種病癥。中醫認為“思則氣結”,“有脾在志為思”,故過度思慮最易傷脾氣,脾胃運化失職,就會造成食欲減低、胃脘漲滿、腹脹腹痛等。《呂氏春秋》有因思傷脾的例子:齊閔王因為思慮過度,損傷了脾胃功能,以致積食內停,久治不愈,后經文摯用激怒的方法,使其氣上,促其吐出胃中積食而痊愈。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長期從事腦力勞動、工作壓力過大的人,易患消化道潰瘍病,這和中醫學的“思慮損傷心脾”的理論是不謀而合的。 (5)、驚,指驚嚇。
正常人若耳聞巨響、目睹怪物、夜做噩夢等都會受驚,但是很快就能恢復。心氣虛的人受驚后可表現為顏面失色、神飛魂蕩、目瞪口呆、冷汗滲出,肢體運動失靈,兒童受到過度驚嚇可能導致抽搐。由于“驚則氣下”,受驚的人還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經常受驚,會損傷人的膽氣,使人的膽子越來越小,即使受到外界的一點刺激都會讓人心驚膽戰,成俗話所說的 “驚弓之鳥”。
(6)恐,是指恐懼不安、心中害怕。
我們常將“驚”、“恐”并提,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驚多自外來,恐常由內生,恐常由驚轉變而來。“恐則氣下”,“恐傷腎”,恐懼過度則消耗腎氣,使精氣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調而出現大小便失禁、遺精、滑泄等癥,嚴重的會發生精神錯亂、癲病。
(7)悲,是指悲傷。
遇到難過的事情,因悲傷而哭泣是人們正常的情感反應。中醫認為悲則氣散,適當地哭泣可以使郁結之氣抒發消散,對身體是有益的。現代醫學也證實當人悲傷時流淚可以排出體內的毒素,有益緩解不良情緒,因此“男兒有淚也要彈”。任何事物都有極限,悲哀太甚或時間過長,則可消耗肺、腎之氣,出現氣短、心悸、胸悶,在精神上表現為意志消沉、悲觀厭世。現代科學證明過度悲傷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癥。 從以上我們可以認識到過度的情緒反應對身體傷害之大,故《黃帝內經》指出“智者養生” 要“和喜怒”,即懂得養生的人要會使七情調和,不要超越情感的極限。“靜則神藏,躁則神亡”,只有身心清靜,才能精神內守,如果心情浮躁,就會使精氣外泄,甚至神氣消亡。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