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科普知識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會上,有記者提問,寒假馬上結束,學生回歸校園時常會出現不能“收心”、精神倦怠,有的還會在心理上產生不適應,比如抵觸情緒,不想上學等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些情況?如何緩解?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主任醫師崔永華表示,經過愉快的寒假,大腦已經適應自由、放松、生活欠規律、低壓力的狀態,所以面對即將到來的規則化校園生活時,從生理層面,大腦負責調控情緒的前額葉皮層需要重新適應。
“從心理、社會的層面,學習和社交的隱性壓力也會給孩子帶來一定影響。”崔永華舉例說,比如擔心作業沒有高質量完成,擔心新學期的學習任務,擔心跟不上老師的教學進度,或者擔心在新的課程中遇到困難,特別是一些寄宿制的學生可能還會面臨與家人分別時的心理不適等。社交壓力也會導致焦慮,特別是一些轉校生和春季入學的新生,他們可能會擔心交不到朋友,或者擔心不能很好地融入班級群體。
如何緩解上述情況?崔永華推薦以下幾個小妙招:
首先,要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有情緒是很正常的,可以通過心理減壓調整情緒,比如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式,如適當運動或者放松訓練等;
其次,要提前調整作息時間,保證規律作息,避免熬夜。一般可以提前一周或者三到五天,按照學校的時間表來安排自己起床和睡覺的時間,讓身體逐漸適應新的作息時間,減少開學之后的疲勞感。還可以根據新學期的課程安排,制定一個合理的學習計劃,比如每天安排固定的時間復習舊知識、預習新知識;
第三,要主動社交。開學之后可以主動和同學進行交流,分享自己的假期趣事或者討論新學期的學習計劃。要積極參加班級的活動,如班會、小組討論等集體活動。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