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簡稱JACC)是心血管領域的“四大頂刊”之一,分區1區(Q1)。近日,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臟中心小兒科李小梅教授團隊研究成果“Surgical and Ablation Therapies for Atrial Appendage Tachycardia in Children(兒童心耳房速的射頻消融和外科治療探討)”發表在JACC: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影響因子:8.0)。李小梅教授為該文的通訊作者,張儀副主任醫師為該文的第一作者,研究成果的發表,充分顯示出我院在兒童心耳房速的研究已走在國際前沿。
起源于心耳的局灶性房性心動過速(房速)約占兒童房速的30%左右。心耳起源的房速常呈持續性,心動過速性心肌病的發生率高,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效果差。基于其組織結構的特殊性,射頻消融成功率低、復發率高,部分起源于結構異常的心耳瘤,超聲心動圖檢查敏感度低,成為臨床治療中非常棘手和亟待解決的難點。目前關于兒童心耳起源房速的研究極少報道。
針對這一臨床難題,李小梅教授早于2010年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射頻消融聯合心耳切除治療兒童心耳部位起源的房速,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此后的15年間,對于該病的臨床特征、治療方式、效果及預后等多維度研究,且相關研究成果分別發表于《Pediatric Cardiology》、《Cardiology in the Young》、《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和《中華兒科雜志》等。
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本文全面總結探討了本中心2010年至2022年,70例兒童心耳起源房速的臨床特征、治療方式及效果,結果顯示心耳起源房速在兒童各年齡段均有發病,心動過速性心肌病發生率高達44.3%。射頻消融的復發率與失敗率較高,在經心內電生理精確標測定位并射頻消融失敗后,聯合心外科實施心耳切除為安全有效的補充根治方法,成功率高達100%。該研究為國內外最大樣本的兒童心耳起源房速的臨床研究,其研究成果為該類患兒的診斷及治療方法選擇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