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晚年幸福的金鑰匙。隨著年齡的增長,各種疾病可能會悄悄找上門,但科學的健康管理能讓衰老“減速”。老不可怕,病痛才可怕。老年人健康指南三十六條,分享給您,建議照著做!
01
每天曬太陽15~20分鐘,陽光強烈時應戴太陽鏡,或在不茂密的樹蔭下停留,以獲得適量陽光照射,效果相近。
02
使用肥皂或洗手液,以及流動的水洗手;常洗澡,避免與他人共用洗漱用具,以防交叉感染。
03
早晚刷牙,飯后漱口;活動假牙須每天摘下洗凈并浸泡;建議每3個月更換一次牙刷。
04
除霧霾等特殊天氣外,建議每天早、中、晚各開窗通風一次,每次15~20分鐘;做飯時應及時開啟窗戶或油煙機,以排出油煙。
05
每天晚上,盡量保證不少于6小時的睡眠時間;建議安排適當的午休時間,以恢復精力。
06
咳嗽、打噴嚏時遮掩口鼻,防止病菌傳播。
07
不吸煙,少飲酒(最好不喝白酒)、不酗酒、不勸酒。
08
避免在強光或昏暗的環境下長時間看電視、電腦、手機或閱讀書報,遠離噪聲。
09
每天堅持進行聽、說、讀、寫等多樣化認知能力的鍛煉,以保持大腦活力。
10
重視預防跌倒,活動時穿著應合身、合腳,鞋底應防滑,視力不佳者應戴合適的眼鏡。
11
主動飲水,一般每人每天的飲水量在 6~8杯(每杯約200毫升);天氣炎熱、運動或體力勞動時,應適當增加飲水量。
12
確保食品新鮮衛生,避免食用隔夜飯菜,不吃過期和腐敗變質的食物。
13
進餐應定時、定量、細嚼慢咽。
14
三餐應包含米、面、雜糧等主食,提倡粗細搭配、粗糧細做,每人每天吃1~2兩(50~100克)粗糧。
15
餐餐有蔬菜,深綠、橘黃、紫色、紅色等深色蔬菜應占一半以上,且天天有水果。
16
適量攝入魚肉、蛋等高蛋白食物,條件允許時多選海水魚和蝦類。
17
常喝牛奶,每天至少吃一次豆制品,并適量食用堅果。
18
飲食清淡,少油少鹽。
19
體弱者可考慮適量服用營養素補充劑,如鈣、維生素D、鐵、維生素A等,但應在專業營養師的指導下進行補充。
20
正確選擇保健食品,但不能替代正規治療。
21
根據自身情況和喜好選擇安全的運動方式,如步行、慢跑、游泳、跳舞、跳經絡拍打操及打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門球等。
22
身體條件允許的話,每周運動運動3~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總時長不少于150分鐘;適宜的運動強度為輕微出汗、無呼吸困難,最大脈搏次數不超過[(170-年齡)次/分]。
23
不開心時,主動向家人和朋友傾訴,釋放情緒;傷心、難過時,不要過于壓抑情緒,適當表達情感,不妨哭一下,也是有好處的;生氣時,先試著靜下來想想原因,可以聽聽親朋好友的意見,然后做些自身調整。
24
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喜好廣交朋友,保持與老同事、老朋友的聯系,同時積極結交新朋友,以豐富社交生活。
25
以相互尊重和體諒的心態處理夫妻關系,以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心態對待兒女,以相互寬容和信任的心態處理與兒媳、女婿的關系;養育孫輩時應關愛,避免過度溺愛或過度干預;若出現家庭矛盾,應積極、穩妥地解決。
26
積極融入社區生活,主動關心并幫助他人,特別是生活困難者和行動不便者。
27
提高警惕,避免貪圖便宜而上當受騙。
28
不濫用鎮靜藥、催眠藥和鎮痛藥等成癮性藥物,所有藥物均應在藥師或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29
保持大便通暢。若便秘無法緩解,要及時就醫。
30
吃動平衡,控制體重。
31
學會自我監測脈搏、體溫、血壓等生命體征;高血壓患者每天至少自測血壓3次;糖尿病患者血糖穩定時,每周自查血糖1~2次,將血壓、血糖控制在達標范圍內(高血壓患者的降壓目標值小于150/90毫米汞柱,其中高齡老年人不低于130/60毫米汞柱;老年人的糖化血紅蛋白范圍為血糖正常者5%~6.5%,有糖尿病但無并發癥者6%~7%)。
32
隨身攜帶醫?、急救卡和急救盒。急救卡上應寫明姓名、住址、緊急聯系人、聯系電話、定點醫院、急救盒的位置等關鍵信息。急救盒內應備有阿司匹林、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藥品。糖尿病患者外出時應備點糖果,以防出現低血糖。
33
每年至少進行一次體檢,以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
34
警惕身體出現的異常變化。身體存在以下異常,應及時檢查診治:體重不明原因下降,短暫暈厥,一側肢體麻木無力;痰中帶血,心慌、心前區胸悶;食欲缺乏,大便次數或性狀改變、血便、柏油樣便;無痛性血尿;頸部、乳腺、腋下、大腿根部出現“疙瘩”或摸到腫塊等。
35
生病時,應遵醫囑進行治療,不擅自采用多個治療方案,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36
突發急重癥時,應及時撥打120,并采取適當的現場救助措施,以挽救生命。
內容來源: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中國老年自我健康管理手冊》
本書主編:
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教授 陳作兵
浙江省義烏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醫師 滕世助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主任醫師、教授 劉英華
聲明:本材料僅供疾病認知教育使用,無意提供任何醫療建議或推薦具體治療方案,與您個體疾病狀況有關的任何治療方案或其他醫療相關問題,請咨詢您的主治醫生。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