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2日電 (記者孫紅麗)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人口老齡化,居民生產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的變化,我國重大慢性病發展總體呈上升趨勢,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人數比例已經超過80%。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30年實現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近日,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副院長、腎臟內科主任醫師于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許俊堂做客人民網訪談間。專家表示,慢性病由于發病率高、病程長、有效控制率低、經濟負擔重等特點,已經成為威脅群眾健康、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防治慢性病,樹立“預防為先”的理念,進一步提高整體人群的防范意識,提高對預防疾病的認知水平是最重要的。
慢性病防治從點面突破向系統提升發展
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我國推動構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務體系,慢性病防治從點面突破向系統提升發展。
截至2023年,全國共建成485個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縣區覆蓋率已經達到17%。2023年,中國重大慢性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下降至15.0%,相比2015年降幅達18.9%,防控能力進一步提升。
于峰表示,慢病管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閉環管理,涉及到防、篩、診、治、康,這五個環節又可以拆分成院前、院中、院后的管理,更多的防篩的陣地是在門診、體檢中心甚至在患者家庭當中。尤其是這些年對于很多疾病的認知大大提高,所以其實在疾病發生之前,就能做到很好的有效的預測手段。
監測結果顯示,中國居民的健康素養水平從2018年的17%提高到2024年的31.87%。6年時間增加近15個百分點,這與廣大人民群眾積極主動學習健康防護知識和技能密不可分。
普及健康知識,是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水平最根本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提出,將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貫穿于全生命周期,推動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
作為北大醫療康復醫院的院長,于峰深刻體會到康復管理對很多疾病是重要的一環,他在五六年前開始在自媒體運營公眾號,向患者傳播傳達腎臟科普的知識,并提供居家診療建議。
“如果能夠全民重視防、篩、診、治、康這五個環節,享有對慢病管理的好體驗和改善預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健康中國’2030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于峰說。
心血管疾病“早防”“早篩”是關鍵
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是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一類疾病,已成為影響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2023年10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4個部門聯合印發《健康中國行動——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及危險因素水平上升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90.7/10萬以下。
作為心血管醫生,許俊堂表示,肥胖和代謝問題、代謝疾病現在非常普遍,是導致人群致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他認為,心腦血管疾病的整體預防要從娃娃抓起,從危險因素和整個生活方式著手,做好全生命周期的疾病預防。只有把這些貫徹好,才能有效控制各種危險因素,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降低慢性病風險,推動防治關口前移,早篩是關鍵。心血管病早期篩查有什么難點?
許俊堂介紹,對于心腦血管疾病,早期發現、早期干預,可以降低未來發病風險。現在國內已經建立起很好的早篩體檢網絡,包括社區、綜合性醫院發現心腦血管疾病、提前預防疾病的能力已經做得很好,但仍有一些不足之處。對于患者來說,提高對預防疾病的認知水平最重要的。
人工智能為健康服務注入新動力
如今,人工智能(AI)技術正加速落地,開始為人民健康服務。
國家衛生健康委高度重視數字化健康管理工作,特別是在慢性病領域。2024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疾控局印發了《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參考指引》,明確了84個細分領域的基本概念和應用場景,為“人工智能+醫療健康”提供規范化的發展路徑。
作為一名腎內科醫生,于峰以我國慢性腎臟病的疾病譜演變為例,介紹了慢病管理方面的先進診療趨勢。
他介紹,在2010年以前的住院患者當中,慢性腎臟病的首位病因是慢性腎炎。2010年以后,由于大數據的精準捕獲,發現三甲醫院的出院患者中,首位病因是糖尿病腎病,于是,整個診療重心從傳統的腎炎轉移到更常見、對于未來危害更嚴重的糖尿病腎病治療領域,讓很多患者在糖尿病的早期就能夠做好防范,降低未來出現腎臟不良結局的風險。
當前,我國越來越多醫療機構開始將AI應用到醫療服務中,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廣泛應用,有效提升了醫務人員的服務效率。
于峰對此感同身受。他認為,未來五年、十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診療模式將更精準、更智能,大大提高診療效能和準確率。
“現在很多病人根據自己的癥狀,用人工智能軟件就可以搜索到相關建議。這對于專業醫務人員同樣有幫助。”許俊堂表示,大數據可以幫助年輕醫生迅速成長,為未來改變慢病患者的結局作出非常大的貢獻。
許俊堂特別強調,風險評估和篩查中高危人群對于優化防治策略非常重要,生物標志物如高敏肌鈣蛋白、利鈉肽等逐漸應用到健康管理當中,對于預測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發生心腦血管事件和心血管死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