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生命至重,大醫精誠——深究病因講麻醉,誠心實意幫患者”交流座談在北京舉行。在以“強協作,賦能疼痛管理新時代”為題的座談上,與會專家們圍繞圍術期患者疼痛管理、麻醉鎮痛藥物研發、多學科聯動鎮痛模式等內容展開了討論。
麻醉科如何科學有效地管理圍術期患者疼痛問題?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圍手術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蘇帆認為,麻醉科想要解決圍術期患者的疼痛問題,首先應聯動病房醫生,主動發現術前患者可能存在的伴隨疼痛、突發性疼痛和原有疼痛,并互相配合解決相關疼痛問題;在執行靜脈穿刺、動脈穿刺等操作前,麻醉醫生可實行局部麻醉,避免患者產生不必要的疼痛,這將有助于患者擁有良好的手術體驗;術后疼痛是一種急性疼痛,麻醉醫生必須要應用更加強烈的藥物進行壓制,若疼痛壓制不當會對患者康復造成影響或導致患者轉為慢性疼痛。
“麻醉學科的產生與發展緣由即是解決疼痛問題,所以做好患者圍手術期疼痛干預、舒適化醫療是麻醉科醫生責無旁貸的工作任務。”中國婦幼保健協會麻醉專業委員會會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徐銘軍建議,加速普及舒適化醫療在臨床的應用,并通過創新醫療技術、優質藥物和AI醫療等因素來彌補疼痛人才不足的情況,以有效降低急性疼痛發生率。此外,慢性疼痛往往持續3個月以上且難以治療,易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產生破壞作用,麻醉科也應該重視慢性疼痛的干預、治療及長期管理,讓患者免受疼痛折磨。
“麻醉學科在圍術期術后疼痛管理上仍有待提升。”對于麻醉科在疼痛管理上面臨的挑戰,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常委、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楊建軍分析了相關原因:“第一是患者、外科醫生甚至部分麻醉醫生理念上仍存在一定欠缺,認為術后疼痛是正常的,但實際上術后中重度疼痛或會增加并發癥;第二是麻醉科人力一直緊張,無法有效、普遍地開展術后隨訪和疼痛管理工作;第三是有些鎮痛藥物副作用較多,這也影響患者術后的選擇。”談及麻醉科發展機遇,楊建軍說:“目前,國家重視患者舒適化醫療需求,從政策方面加速了康復外科、疼痛醫院管理試點和麻醉與疼痛鎮痛中心建設,麻醉學科要抓住政策機遇,實現高質量發展。此外,隨著相關有效、長效藥物的陸續上市,可以為麻醉科醫生提供更多的藥物選擇。”
中國醫師協會麻醉醫師分會副會長、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陳向東說:“隨著外科發展,麻醉學科面臨著更大的外科創傷挑戰和鎮痛需求,雖有很多鎮痛方法,但藥物鎮痛肯定是最重要或者最優先的,所以推動鎮痛藥物創新和發展尤為重要。”據陳向東介紹,目前鎮痛創新藥物研發已具備多種特色,研發主要從疼痛的全流程、減少副作用或增加收益比例的方向入手。從鎮痛的全流程著手藥物研發,在術前可增加一些用藥途徑提供術前鎮痛,術中鎮痛主要用于強效的鎮痛,術后鎮痛發展方向主要為解決疼痛問題和減少藥物副作用。他還建議,要持續推動全流程鎮痛發展,麻醉醫生也可加入鎮痛創新藥物創新研發中,以促進鎮痛藥物研發成果加速落地,回應更多的鎮痛需求。
如何加強與外科合作,共同提升患者圍術期疼痛管理?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常委、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朱濤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點工作:“一是麻醉醫生要積極聯合外科醫生,在術前改善患者疼痛情況,爭取將‘患者無痛’理念貫穿就醫全程;二是要做好基于評估基礎上的個體化干預,積極發揮病房護士作用,有效識別、記錄患者靜息痛和運動痛疼痛等級。”
中國醫師協會麻醉醫師分會副會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羅艷認為,疼痛具有復雜性,建議通過多模式鎮痛(通過聯合不同作用機制的鎮痛藥物和多種鎮痛方法)和多學科協同鎮痛模式來做好患者疼痛管理工作。羅艷說:“在疼痛管理過程中,麻醉科從學科責任和技能專業性上來說責無旁貸,可以在多學科協作鎮痛MDT平臺上發揮主導作用,助力不同專科在院前、術中、術后各環節發揮專業優勢,以保障患者的鎮痛體驗和醫療安全。”
“規范化的圍術期疼痛管理可以在提高醫療質量的同時節約醫療成本,降低患者在感覺、情感、認知和社會維度的痛苦體驗。”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常委、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顧小萍認為,圍術期疼痛管理應積極構建院前、術前、術中和術后全程概念,并做好多學科協同鎮痛工作。她說:“多學科、多病區聯動進行病痛管理工作,可有效解決麻醉醫生人員不足的情況,可促進不同病區不同管理模式的有效融合,為患者及時提供個體化的鎮痛效果,并持續提高患者就醫體驗。”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