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軍事|汽車|游戲|科技|旅游|經濟|娛樂|投資|文化|書畫
一位心臟病“患者”突然跌倒在地。年過半百的劉女士走上前去,鎮靜地用左手使勁壓住“患者”的前額,右手的中、食指并攏向上抬起下頷,然后斜視著“患者”的胸腹部,貼近“患者”,開始進行口對口的人工呼吸……大約10分鐘后,“患者”逐漸“蘇醒”了。
這是近日記者在急救員培訓班目睹的現場模擬救護的一幕。進行現場模擬救護的劉女士是一名售貨員,她的兩個弟弟都是因心臟病突發,搶救不及時猝死的。當時家人沒有一個懂得急救方面的常識,親人的不幸使劉女士深切地感到急救的重要,當她聽說北京紅十字會舉辦培訓班,專門講授如何現場搶救時,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像劉女士這樣自費學習急救知識的人,如今在北京市民中已不少見。許多人原來都以為,急救只是醫生和護士的事,是急救中心的事。可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感到,急救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基本技能。 據有關專家介紹,有25%的死亡不是因為絕癥或衰老,而是在意外事故、災害造成的損傷中喪失了現場及時搶救的時機。如果能立即采取現場初級、徒手的心臟復蘇術等急救措施,便會有更多的生命獲救。也就是說,危重病人的意外傷害大都發生在醫院外,需就地搶救。開始心肺復蘇的時間如小于4分鐘,存活率為43%一53%;8分鐘時開始心肺復蘇,存活率為10%;大于1o分鐘則無一生還。這就需要“第一目擊者”對患者進行初級救護,為搶救贏得最佳、最寶貴的時間。因此,大力普及急救知識,培養和訓練更多的第一目擊者,其意義不言而喻。 然而,據北京紅十字會的有關同志介紹,北京市民中持有急救員證的只有2293人,遠遠滿足不了需求。 記者在采訪中聽到這樣一件事:北京紅十字會衛生救護培訓中心曾舉辦過一期只有一名學員的培訓班。這名學員是一家外資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在與外國老板簽訂開工協議時,對方提出如果沒有急救員證書,將不與其合作。該中心外聯部部長姜紹華向記者介紹說,在西方發達國家,急救知識的普及率相當高,急救員在整個人群的比例是1:5。因此許多外企老板要求在自己的公司內,必須有一定比例的急救員。 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目前我們一些單位的領導對普及急救知識的認識卻遠遠不夠。據姜紹華介紹,該中心已與有關部門談過多次,希望能在職工中普及急救知識,但始終沒有得到明確答復。原因主要有抽不出時間、缺少經費等等。 談到今后的普及工作,北京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張熙增說,急救普及、救護培訓應是全社會的、群眾性的,其目的是盡快縮短我國與發達國家急救普及程度的距離。我們將把生產第一線、服務行業、公安消防、教師等人員的培訓作為先期和重點,逐步實現每個居民的樓門、生產第一線的班組、易發生意外傷害的人群和相關場所的工作人員中都有紅十字急救員,形成群眾性“自救互救”網絡。
(責任編輯:xiao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