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片“云”共享
3秒調取患者異地報告
“張醫生,您看我這血管堵得厲害不?”2月12日上午,在南京市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診室內,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張俊杰在出專家門診。72歲的李先生因為胸口悶痛的毛病反復發作,從江蘇宿遷趕來南京就醫,不過這次他沒像往常一樣拎著厚厚一疊CT膠片,而是掏出一張印有二維碼的報告單。
南京市第一醫院副院長張俊杰(左四)團隊進行病例研討。受訪者供圖
張俊杰登錄江蘇省衛生健康云影像平臺,輸入授權碼后,不到3秒,屏幕上便顯示出了李先生3個月前在當地醫院拍攝的胸部CT和心臟彩超。張俊杰更快更清晰地在線調閱動態的影像資料,察看有些病變部位還能動態翻轉和影像放大,不僅省去了患者繁瑣的重復檢查,還能更快更精準地完成診斷。
“以前帶膠片到異地看病,總怕折了、丟了,現在醫生在電腦上就能調出來,真是太方便了!”李先生感嘆。
去年全國兩會,張俊杰提交了“關于加快推進醫學影像‘云膠片’應用的建議”。目前,這項建議已初見成效!敖K全省近2000家公立醫療機構已全部接入江蘇省衛生健康云影像平臺,這些醫院給患者做完影像檢查后,數據資料可在12小時內上傳至平臺,醫生可以跨院調取資料。據估算,這項舉措落地后,江蘇省全年可為患者減少重復檢查支出約20億元。”張俊杰介紹。
“傳統膠片只能展示部分靜態圖像,而云膠片能呈現完整的原始數據,相當于把整座‘影像圖書館’搬上云端。醫生可以像翻閱電子書一樣,逐層剖析病灶。”張俊杰表示,南京市第一醫院作為江蘇唯一一家心血管?漆t院,每年接診南京市以外的病人占60%。這個建議落地以后,極大地方便了老百姓,特別是跨地區就診的患者,他們再也不需要拎著一大袋子膠片東奔西跑了,也為患者節省了一大筆醫療費用。
張俊杰介紹,一張影像對應著一位患者的人口學數據,包括患者的病情等信息,這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影像云共享后形成了規模十分龐大的醫療影像數據庫,這些數據能衍生出更多的研究,希望未來可以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數據平臺,由專門的統計學專家、醫學專家、衛生管理專家聯合管理,去做一些前瞻性研究、回顧性研究,實現對疾病發病風險的精準預測,為醫生的診療提供指導。
檢查互認有溫度
不必經歷煎熬的復檢
67歲的李華(化名)攥著皺巴巴的檢查單,布滿血絲的眼睛里滿是疲憊。從內蒙古興安盟到吉林省城的長途汽車顛簸了八小時,他的帆布包里還塞著三天前在當地醫院做胃腸鏡的報告——像這樣跨省就醫的患者,以往要經歷“跋涉-等待-痛苦”三部曲:先花兩天預約檢查,再空腹清腸吞下三升電解質溶液,最后在檢查床上蜷成蝦米狀。
2024年12月,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三醫院馬連君(左二)在為患者進行檢查。受訪者供圖
如今,像李華一樣的患者,不用擔心捧著的是一份隨時會被判無效的檢查報告。檢驗檢查結果互認實行后,帶來的是醫患間更加信任的溫度。
“您這份報告,達到互認標準!奔执髮W白求恩第三醫院內鏡中心主任醫師馬連君指著李華帶來的高清影像,屏幕上內蒙古那邊醫院的電子印章在陽光下泛著微光。“目前我們實行了跨省就醫檢查結果互認政策,患者可以省去重復清腸的‘折磨’,也為患者避免了因頻繁導瀉可能引發的低鉀血癥風險。”
憑借這份異地報告加上馬連君的診治,李華被診斷為腸胃功能紊亂,沒有重復進行檢查,當天即予以藥物治療。李華長舒一口氣,“檢查結果互認后,省了錢還少受罪!”李華感嘆。
作為內鏡科醫生,馬連君深刻理解胃腸鏡檢查前清腸準備給患者帶來的不適,尤其是反復服用瀉藥導致的脫水、惡心甚至過敏反應!霸趯嶋H接診中,對于外地患者自帶的胃腸鏡報告,我們會在評估報告質量后,對符合互認標準的報告予以采信!瘪R連君表示,檢查結果互認的必要性,體現于患者與醫療系統的雙重獲益。
對患者而言,互認政策不僅降低患者的醫療負擔和時間成本,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侵入性檢查的重復暴露風險。而從醫療工作者角度來看,該政策有助于優化醫療資源利用,緩解大醫院檢查排隊壓力,讓基層醫院的設備也充分利用起來,實現大醫院和基層醫院分工合作。
馬連君建議,推進檢查結果互認還需要進一步突破壁壘,醫療資源水平差異和信息不能互通共享是重要原因。由于各級醫療機構的檢測設備、信息系統及質控體系尚未完全實現統一標準,基層醫院能力參差不齊,出于醫療安全考慮不敢輕易互認。隨著全國醫療數據互聯的推進,通過城市醫院對口支援、統一質控標準等方式進一步提升基層能力,相信檢查結果互認的覆蓋范圍與實施效率可以得到進一步提升。
重慶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重慶大學附屬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羅陽在進行檢驗工作。受訪者供圖
重慶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重慶大學附屬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羅陽介紹,該院目前正在嘗試利用人工智能統一不同平臺因方法學差異導致的檢測結果不一致問題。AI還能在患者提交檢測結果后,結合其過往數據進行更精準的診斷。未來,患者如果遇到檢驗結果不互認的情況,希望患者先在當地醫院進行檢查,就診時主動與當地醫院溝通,爭取實現檢查結果互認,提高就醫效率。也希望各地能夠互相汲取經驗,讓檢驗結果互認的成果在全國落地,惠及更多的患者。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