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名中醫、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王成祥
哮喘是全球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哮喘的發病率呈現逐年攀升的趨勢。哮喘若長期控制不佳或急性發作處理不當,可能引發嚴重后果。氣道炎癥可導致氣道重塑,造成不可逆性氣流受限;重癥急性發作時,支氣管嚴重痙攣和黏液栓塞可能引發呼吸衰竭、意識障礙甚至猝死。兒童患者反復發作可能影響肺發育,成年患者可引發肺氣腫、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等疾病。
支氣管哮喘已經成為嚴重危害人體健康、造成國民經濟沉重負擔的重大慢病。中醫治療支氣管哮喘歷史悠久,經驗豐富,效果理想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具有明顯的經濟社會應用價值。王成祥教授在中藥治療哮喘方面臨床多年,師承中醫大家,為名醫秦伯未、杜懷棠、董建華主要學術傳承人,在中醫治療哮喘方面傳承創新,中西結合,見解獨到。在2025年世界哮喘日到來之際,首都名中醫、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王成祥教授帶您從中醫角度認識哮喘,教您怎樣在日常生活中防治哮喘,為您的健康之路點亮明燈。
【科普講堂】:解析哮喘的典型表現特征
支氣管哮喘以反復發作性、可逆性氣流受限為特征,典型表現為:
1.前驅癥狀:在哮喘發作前,許患者會先出現鼻塞流涕、連續打噴嚏、眼睛發癢等預警信號。
2.發作癥狀:可依據發作時癥狀表現分為三期:
(1)急性發作期:發作性喘息伴有哮鳴音、氣促、胸悶或咳嗽,嚴重時被迫坐起或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吐大量白色泡沫痰,發紺。常于夜間和凌晨發作或加重。
(2)慢性持續期:沒有急性發作,長時間內不同頻率與程度出現咳嗽、喘息、胸悶等癥狀。
(3)緩解期:經過或未經治療,癥狀體征消失,肺功能恢復正常達4周以上。
【科普講堂】:探析中醫識別哮喘的病根
在中醫看來,哮喘是一場體內“環境變化”與“垃圾堆積”共同導致的疾病。中醫將哮喘歸為“哮病”,認為它的本質是痰濕、瘀血的病根潛伏在肺中,一旦遇到冷空氣、情緒波動等誘因,引起肺中潛伏的病根發作,則引發氣道痙攣收縮,導致嚴重的呼吸困難。
中醫認為,肺、脾、腎三個臟腑是人體調節水液代謝的重要樞紐。肺負責“通調水道”,像空調一樣調節濕度;脾像“物流中心”,負責將營養物質輸送到身體各處;腎是“鍋爐”,將水液蒸騰化為氣。若久病傷及臟腑,肺脾腎功能異常,則人體代謝動力不足,水液無法蒸化為氣,或營養無法及時轉運到需要的地方,為痰液形成提供了原料。這些水液遇冷會化為濕痰,凝結于肺中,可見痰白清稀、喉中哮鳴如吹哨;遇熱則水液與熱相結合,煎熬為痰熱,可見痰黃黏稠、口干便秘等。
哮喘的發作,主要由外感因素引動病根而起。常見的外感因素如氣候變化(如寒潮)、飲食生冷/辛辣、情緒波動、過度勞累所致表氣不固等均可能誘發。
王成祥教授通過多年的肺系病治療經驗、結合《黃帝內經》“風為百病之長”和肺的生理特點提出“風邪致病”學說,構建了哮喘發病的雙重病機模型。
1.宿痰為發病基礎
哮喘反復發作的核心原因是“痰瘀互結、伏藏于肺”,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脾虛則痰濁內生,腎虛則水泛為痰,肺虛則痰濁貯留,形成“夙根”。
2.風邪為觸發關鍵
(1)內風擾動:內風暗涌,風痰相搏,加劇氣道痙攣。王教授臨床觀察到,多數哮喘患者都具有氣道高反應的情況。這些患者氣道極為敏感,體內風痰相搏結,常因吸入冷空氣、異味等刺激因素時出現劇烈的咽癢咳嗽、喉中痰鳴,引起發作。
(2)外風侵襲:風寒、風熱之邪通過口鼻、皮毛入侵,引動伏痰,阻塞氣道(如《黃帝內經》所言“風者,百病之長也”)。許多患者在冬春交界時發病,此時外界風氣正盛,風邪刺激口鼻咽喉,引動內風,引發哮喘的劇烈發作。
哮喘急性發作期呈現“表里同病、虛實夾雜”的特征,需分析患者其外感內傷基礎,分別治之,而非單一治肺。
【科普講堂】:中醫辨證施治哮病的經典方劑
中醫在治療哮喘時,常通過辨寒熱、虛實、痰瘀的方式分型論治。
1.發作期:此時患者喘息憋氣嚴重,需要急治癥狀,待病情平穩后再處理病根。
(1)寒哮證(外寒內飲)
·癥狀:呼吸急促、喉中哮鳴、痰白清稀、惡寒無汗可伴發熱。
·治法: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常用方劑:小青龍湯加減。
(2)熱哮證(痰熱壅肺)
·癥狀:氣粗息涌、痰黃黏稠、胸中煩熱、面赤口渴,可伴大便秘結、小便短赤。
·治法: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常用方劑:越婢加半夏湯加減。
(3)風痰哮證(風邪引動痰濁)
·癥狀:突發喘息、痰黏量少、咽癢咳嗽、可伴情緒波動、舌苔薄白。
·治法:祛風滌痰,降氣平喘。
·常用方劑:三子養親湯合麻黃湯加減。
2.緩解期:此時患者沒有急性發作的癥狀,可以調理體質,去除病根,以減緩或防止哮喘的發作。
(1)肺脾氣虛證
·癥狀:氣短聲低、神疲乏力、痰多色白、食少便溏、易感冒、舌淡苔薄白。
·治法:健脾益氣,補肺固表。
·常用方劑:六君子湯合玉屏風散加減。
(2)肺腎兩虛證
·癥狀:喘息動則加劇、腰膝酸軟、耳鳴頭暈、夜尿頻多、舌淡或淡紅苔薄白或少苔。
·治法:補肺益腎,納氣平喘。
·常用方劑:生脈地黃湯合金水六君煎加減。
【科普講堂】:日常生活中針對哮病調理與預防復發的建議
中醫強調“未病先防”,即在哮喘緩解期,可通過中藥、中醫外治或飲食運動調整等方式調理體質,減少哮喘發作,或減輕哮喘發作的癥狀。
1.飲食調養
·忌口:避免生冷(如冷飲、海鮮)、肥甘厚膩(如油炸食品)、辛辣(如辣椒)及易致敏食物(如牛奶、雞蛋、海鮮等)。
·推薦食物:
健脾化痰,如白蘿卜、山藥、薏米、茯苓等。
潤肺止咳,如雪梨、百合、銀耳、枇杷等。
2.起居防護
·避寒就溫:冬季注意頸部、胸背保暖,夏季避免直吹空調。
·環境清潔:定期晾曬被褥,減少塵螨;避免飼養寵物,慎用香水、殺蟲劑等具有刺激性氣味的物品。
·適度運動:選擇低強度有氧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游泳等),避免劇烈運動誘發哮喘。
3.情志調理
·疏肝理氣: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度焦慮、抑郁。可通過冥想、聽音樂、書法等方式調節情緒。
4.中醫特色療法
·穴位貼敷:三伏貼、三九貼(如白芥子、延胡索等溫肺化痰藥物貼敷肺俞、定喘穴)。
·艾灸:灸關元、氣海、足三里以溫補脾腎。
·穴位按摩:每日按揉天突、膻中、定喘穴各2-3分鐘,宣肺平喘。
5.定期監測與用藥
·規范用藥:緩解期遵醫囑堅持使用吸入性糖皮質激素(如布地奈德)控制氣道炎癥,隨身攜帶短效β-2受體激動劑(如沙丁胺醇)以備急救。
·定期復診:哮喘經常發作不能控制者,可每3-6個月復查肺功能,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
【總結】:哮喘雖為慢性疾病,但通過規范治療、健康生活與定期監測,可有效控制癥狀、降低發作風險。日常中要重視環境管理、適度鍛煉、規律作息,堅持長期治療與管理。若出現癥狀加重或異常,應及時就醫調整方案。每個人的哮喘情況有別,需個性化防治。只要醫患攜手,采取科學措施,哮喘患者也能擁有良好生活質量,自在呼吸。
【專家檔案】:
【王成祥】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幼承家學,為名醫秦伯未、杜懷棠、董建華主要學術傳承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首都名中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華中醫藥學會肺系病分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藥協會呼吸病藥物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呼吸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北京中醫藥學會肺系病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醫內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藥科技創新轉化工作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中醫肺病專科負責人,北京中醫藥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前院長。《現代中醫臨床》雜志副主編,《北京中醫藥》雜志第五屆編輯委員會京內外“1+1”首席編委組合成員。長期致力于中醫藥防治呼吸系統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科研課題1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主編或參與編寫著作6部,獲國家專利5項,主持并參與多項專家共識及臨床指南的制定。
【出診時間】:每周三上午 8:00-12:00
【出診地點】: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北京市朝陽區安定門外小關街51號)。
(責任編輯:華康)